打標、取鱗片、取鰭條、消毒、量尺寸……12月19日上午,在位于丹江口市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技術運營單位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手持打標器、卷尺等器材,正在對剛從襄陽買回來的一批種魚作前期處理。
打標是給種魚作身份認證,取鱗片是查看種魚年齡,取鰭條是為了給種魚做DNA鑒定。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工作人員曾昌說,對種魚作前期處理,主要是給種魚建立全過程遺傳檔案,后期通過人工干預,防止種魚“近親繁殖”,從而保證放流魚苗的遺傳多樣性。
記者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占地73畝,建設各類養殖池64個,其中種魚馴育池12個,放流苗種大棚培育池12個,放流苗種露天池40個,于2018年建成投運,每年可人工增殖放流魚苗325萬尾,主要包括青魚、草魚、鰱、鳙、長春鳊、團頭魴、黃尾密鲴等13個種類,是目前中國增殖放流規模最大、種類最多的高密度人工增殖放流站。
“這是種魚馴育池,這是放流苗種大棚培育池……”在該魚類增殖放流站,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丹江口庫區管理部負責人付昕一邊走,一邊詳細介紹魚類增殖放流全過程。
每年年底,他們會到漢江流域沿線選購優質種魚,經打標等預處理后,放入種魚馴育池進行馴育,使其快速適應當地環境;第二年4-5月份,他們便對種魚進行人工繁殖與催產孵化。
考慮到剛孵出的小魚苗對氣溫等環境條件適應性差,他們將其放于放流苗種大棚培育池中,每天提供雞蛋清等食物精心喂養,每晚打手電筒查看小魚苗活性狀況等。小魚苗長至2厘米左右時,他們再將其轉移到放流苗種露天池經受風吹雨打。待每年9-12月,魚苗長至4-15厘米,他們便分批次將魚苗放流于丹江口庫區。
據付昕介紹,一般養魚場140方的水池大約可養魚1000尾,而他們通過高密度養殖,同樣大小水池可養魚約10萬尾,是一般養魚場的100倍。
養殖密度高了,如何保證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和魚兒活性?付昕指著養殖池旁邊一個個小水泥池介紹說:“我們在每4個養殖池中間建設一個污水處理系統,養殖廢水流入沉淀池、物理過濾池、生物池過濾池、紫外線消毒池,經層層處理后重返養殖池,實現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用水近10萬噸。”對于少量養殖尾水,他們將其引入增殖放流站末端沉淀池,經沉淀后用于農業、綠化灌溉,一滴污水也不外排,真正實現了養殖廢水零排放,很好地保證了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
據悉,丹江口大壩的建設,將原有魚類分隔為上下兩個群體,使其不能進行遺傳基因交流。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的建立,旨在對丹江口庫區魚類資源進行科學合理補充,最終使其資源量和物種多樣性得以恢復和維持。(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葉相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