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6.23%,城區綠地率達40.1%,人均公共綠地11.28平方米,鎮村綠化覆蓋率達36%以上……近年來,作為陜西的“東大門”,潼關著力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一串串數字也勾勒出了這座古城的向“綠”而行之路。
北靠黃河,南瀕秦嶺,依河而建的潼關古城,位于八百里秦川的東端,秦晉豫三省交界之處,是陜西省唯一同時承載黃河、秦嶺兩大國家重要生態屏障縣,具有突出生態戰略地位。
俯瞰潼關博物館(無人機照片)。人民網 黨童攝
這里是我國唯一一個“岳瀆相望”之地。岳乃華山,瀆即黃河,黃河由此自北東折,形成大氣磅礴的“天下第一灣”,亦是開啟黃河與華山“對話”的地方。
潼關黃河濕地公園(無人機照片)。人民網 黨童攝
夏末初秋,潼關依然林木青翠,綠意盎然。黃河、渭河與洛河在不遠處交匯,呈現出一派山水靜好的壯美景象。依托黃河打造的潼關黃河濕地公園、潼關生態綠色長廊等旅游景點,吸引了四方游客前來“打卡”。
潼關黃河濕地公園(無人機照片)。人民網 黨童攝
潼關縣林業局副局長郭建軍告訴記者,近年來,潼關縣積極擔當作為,著力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同時,通過“一城三園一街”和“十里畫廊·慢游潼關”,把潼關古關、古城、古戰場,大山、大河、大溝壑,黃金、黃河、黃土地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展現在游客面前,致力于建設“詩意潼關”“畫意潼關”。
初秋時節的潼關古城(無人機照片)。人民網 黨童攝
俯瞰潼關黃河濕地公園。人民網記者 李依環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