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央視網消息:202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黑土糧倉”先導專項,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科技支撐。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眼下,在先導專項七大示范區之一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大河灣,稻谷飄香、大豆“搖鈴”,一派豐收景象。
大河灣示范區今年以來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相融合,探索出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大河灣模式”。
在扎蘭屯市大河灣農牧場,剛剛收割完的大豆地里,智能農機來回穿梭。耙地、鎮壓同時進行,為黑土增肥“加油”。這架8輪紅色大塊頭是剛剛研發下線的國內第一臺400馬力無人電動智能拖拉機,可以搭載寬9米的重力耙。在大河灣指揮平臺輸入4個地理坐標,它會根據自身定位系統自動生成路徑,實現無人駕駛智能作業的同時,進行精準的機載數據采集。
外形酷似小坦克的無人測土機器人,正在為土地進行“體檢”。在提前設置測量密度后,機身探測針基于傳感器技術將自動測量后的數據實時傳輸到平臺。
據介紹,在大河灣示范區投入使用的新一代智能農機裝備與感知系統聯動,可以實時監測執行過程中整個系統的變化,采集的數據及時匯總到大河灣指揮中心。中心以數據為基礎,通過分析建模做出智能決策,為黑土地開良方。
據了解,大河灣示范區未來擬通過5年時間,推動黑土地保護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項目實施,實現3萬畝核心示范區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綜合效益提升10%以上,5000畝新能源智能農機作業示范區人力投入減少50%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