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中)和“珍珠詩社”的同學們在一起。光明圖片
(相關資料圖)
【奮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
■講述
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學校語文教師李敏
“李老師,您下學期還教我們嗎?”“李老師,您別走行嗎?”……聽到這些山里娃質樸的話語,看著他們期盼的眼神,我陷入兩難之中。
面前這些可愛的山里娃,是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學校的學生。2021年,我按照北京市干部教師輪崗的政策要求,從一所城區學校來到這里執教。
那天,我獨自來校報到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清水學校地處山區,是北京市最邊遠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從我家到學校有將近100公里路程,需要換乘4趟公交車、乘車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我清晨六點便出了家門,先乘坐網約車趕到長途汽車站,再坐上公交長途奔波,一次次換乘、一路顛簸,領教了“山路十八彎”的威力之后,終于到了學校。這一路,讓我深切體會了師生們平時進山出山的不易!
在課堂上,我問孩子們:“你覺得你哪篇作文寫得最好?好在哪里?”孩子們膽怯地說:“我的作文不好,我覺得好作文就是某某同學寫的那樣……”這樣的答案出乎意料。學生們太不自信了,這源于他們缺乏對生活的觀察,源于山區交通閉塞限制了視野。一定要讓他們寫出精彩的作文,像城里娃一樣自信!我暗自下了決心。
為了讓學生們愛上寫作文,我把游戲帶到了課堂上。“畫鼻子”“搶椅子”“老鷹捉小雞”……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我趁熱打鐵進行作文教學。一段時間后,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幅提升,作文水平進步顯著,作文課也從“頭疼課”變成了“期待課”。
第二學期,我又按照安排,承擔了初一年級的語文教學,這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怎樣開展中學語文教學?和中學生交流要注意些什么?我一邊思考,一邊行動:向班主任和前一任語文老師了解學生情況,把每個孩子“裝”到心里;大量閱讀初中語文相關內容,不斷鉆研教材,一遍遍修改教學設計……然而,當我滿懷信心地走進課堂,在講臺上用心講解、努力調動時,學生們卻只是機械地做筆記,師生之間沒有一點交流互動。
“活”起來的課堂,才能真正感染人、啟發人。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決定摸索新路:帶著學生“玩語文”!例如,在講解《孫權勸學》一課時,我設置情境、角色互換,請學生現場勸說聽課老師好好學習,學生們積極參與,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漸漸地,語文課上,學生們的眼睛亮了起來,我仿佛能聽到他們的快樂在汩汩流淌。不久后,我和學生組織了“珍珠詩社”、開展了“飛花令”活動,讓學生們盡情徜徉于古典詩詞的海洋中……
課越上越有趣,我和學生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下課后,他們常常圍著我說:“老師,您以后能經常和我們一起搞活動嗎?”“真希望您能一直教我們!”這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童言,讓我回城的念頭瓦解了。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我終于做出了選擇——留在這里!我和我的山里娃們再也不分開了。
(本報記者姚曉丹采訪整理)
■對話
李敏:
從新聞報道中,我被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校長賈利民的事跡打動了。他扎根山村30多年,獨創智慧素養教育模式,讓山村孩子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我想請教賈校長:扎根山村,怎樣根據實際情況創新工作方法,讓孩子進步更快?
河北省興隆縣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成員,興隆縣六道河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賈利民:
李敏老師扎根農村、關愛農村兒童、立志改變農村教育現狀,讓我深受感動。我從事農村教育33年了,很愿意和李敏老師分享一些心得。
首先,教師自己要勤學善思,持續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研究學生心理。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當教師掌握了更多教育心理學知識,并且運用得當,才能更好地理解鄉村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慢慢地越來越懂他們,設計出真正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其次,可以組建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用自己的教學理念影響身邊同事。好老師應當成為一座橋梁,連起城市與鄉村,為鄉村教師送來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適合鄉村教育的教學方法,讓農村學校成為培育名師的土壤。
再次,積極為學生尋找成長方向。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各不相同,不能拿一個標準要求他們、用一把尺子量長短。教師對成長多樣性的尊重,對他們的啟發與引導,能夠幫助孩子獲得出彩人生。
最后,要樹立起成長觀念,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以“被動成長法”督促自己重新成長,以廣涉獵、多參與的方式提升自身多方面能力,真正在新環境中實現蝶變,和山里娃們一起進步。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