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整容要趁早”向青少年傳播“容貌焦慮” “顏值即正義”的價值觀要“整形”

            山東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與激光美容中心主任曲燕表示,隨著醫美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營銷手段不斷翻新。“美容貸”被整治之后,“1元醫美”等營銷噱頭開始冒頭,主要是為了吸納更多客源上門、促進消費。

            “很多孩子沒有經濟自由,這種商業手段對該群體很有效,但低價醫美背后往往是違規經營的醫美機構,不少醫美項目在未成年時做會導致身體受損。”曲燕說。

            三是部分家庭教育觀念存缺陷,未能對孩子形成正確引導。2002年末出生的劉涵,參加高中畢業典禮后一口氣做了埋線雙眼皮、填充耳垂、填充下巴三個醫美項目。“除了雙眼皮是我自己想做的,填充耳垂和下巴是媽媽和醫生的建議。做完后說我是男神,側顏無敵什么的。”劉涵說,他清楚做醫美有一定的風險,但又覺得“只是微微調整一下”,不會有太大問題。

            一些網絡劇、綜藝節目也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些劇目中,頻頻出現錐子臉、大眼睛、雙眼皮的“網紅臉”形象,可能會使未成年人陷入“顏值即正義”的認知誤區,并把整容看作成功的捷徑。

            “顏值即正義”的價值觀要“整形”

            在調研中,不少專家認為,在審美意識尚不健全、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時期,過早接觸醫療美容不合適也不合理,亟待相關部門出手規范,補上制度上的空白。

            上述三甲醫院整復外科負責人表示,他在門診時勸退過很多未成年人提出的醫美要求,最小的只有12歲。可是離開正規醫院,那些已經充滿執念的孩子甚至父母也會想辦法去其他渠道,看不見、統計不到的才最讓令人擔憂。

            “有人說,我有生理缺陷,不及早做會影響升學求職怎么辦?實際上,在醫學實踐中,哪些屬于醫療美容、哪些屬于整形修復,是可以明確界定的。”這位負責人表示,正確區分醫療美容和整形修復,為立法規范醫美低齡化行為提供了依據。

            比如,先天性血管瘤、獸皮痣等影響容貌的皮膚疾病,可以做整形修復,在年齡小一點的時候祛除。

            但有的醫美項目在未成年時做會導致身體受損,比如腋臭手術過早做會影響汗腺的正常代謝,隆鼻手術可能存在假體移位、變形等一系列后繼問題。

            法規暫時空白也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建議排摸和嚴懲超范圍經營機構。有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其中15%存在超范圍經營的現象,而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更為龐大。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對于美容機構在設立時的經營范圍要嚴查,同時開展不定期檢查,對于違規“踩線”的超范圍經營的場所進行嚴厲處罰。

            “容貌焦慮”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且這種焦慮與壓力還愈發在年輕群體中蔓延。部分家庭教育也對此推波助瀾,導致孩子認為整容才會變美,美了才有價值,不美的人生就不完整……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就指出,相當多的整容廣告里包含低俗價值觀,不僅會影響未成年人的價值觀,還有可能引導其付諸實踐,需要在監管上形成合力。

            中國醫師協會整形醫師分會名譽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李青峰說:“要通過各種媒介讓青少年意識到,在自己生理和心理發育成熟之前,與自己的臉‘斗爭’,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很可能耗掉整個青春。”(何欣榮、龔雯 參與采寫:張思睿、陳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青少年 容貌焦慮 營銷噱頭 顏值即正義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