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吉林寶藏·每日一寶③|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行書卷 微動態


            (資料圖片)

            這是吉林省博物院最重要的鎮院之寶,是一件世所罕見的國寶級文物,蘇軾的《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行書卷》。

            這件書畫作品為蘇東坡傳世書法作品中字數最多的一件,全長超過三米,書寫在白色麻紙上,共有684字,每個字的大小都和古代使用的一枚銅錢差不多。其中充滿詩意的“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是蘇軾喝過的兩種酒的名字,“洞庭春色”是蘇軾在友人處品嘗到的,“中山松醪”是蘇軾自己釀造的。作者采用了借物抒懷的方式,以酒切入,抒發了自己對政治、對人生的感慨之情。

            公元1094年,59歲的蘇軾在去往廣東的路上寫下了這件書法作品。書成以后,作品流入北方地區,從元代開始,先后有七個文人學者和一個皇帝在原作后面書寫了“觀后感”,并在上面印上了清內府及歷代私人鑒藏印章三十余枚,這些“觀后感”和印章也成為這件寶貝世代流傳的證據。

            蘇軾《二賦》最后被清宮收藏,存放在了紫禁城故宮的寧壽宮里,乾隆皇帝非常珍愛,經常觀賞這件墨寶。時光流逝,末代皇帝溥儀將它帶到偽滿洲國“新京”——長春,存放在一棟俗稱“小白樓”的二層小樓中。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偽滿洲國覆滅,溥儀逃走。這件寶貝被留在“小白樓”中,之后一直下落不明,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吉林市一名教師家中被發現,繼而成為了博物館的收藏品。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殷維

            圖片來源:吉林省博物院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