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飛北歸、遷徙繁衍。
(相關資料圖)
每年遷徙季,“國寶級”的中華秋沙鴨都會沿著精選“航線”,追尋適合覓食、休憩和繁育后代的棲息地。
“國寶鴨” 安家到吉林繁衍生息,這背后投射了怎樣的信號?吉林又是如何為中華秋沙鴨的繁衍做好后勤保障的呢?
為此,中國吉林網特別對話了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吉林省林業生物防治中心站)、野生動物專業研究員吳景才,就“國寶”鴨在吉林的那些事進行了深度訪談。
對話開始,吳景才講述了中華秋沙鴨“安家”吉林的原因。
他說:“吉林省東部林區,溪流縱橫,水質清澈,水中的冷水魚類豐富,杜父魚、柳根魚、七鰓鰻等是中華秋沙鴨的主要食物。廣袤的森林是中華秋沙鴨最理想的營巢環境,這也說明了我省東部林區的生態環境優越,的的確確成了生態的樣本和標桿。”
良禽擇木而棲。
多年來,吳景才一直深入中華秋沙鴨棲息地進行調研和蹲點,對中華秋沙鴨在吉林分布特點也十分熟悉。
他介紹,中華秋沙鴨棲息地主要集中在松江河、二道白河、撫松、靖宇、樺甸、長白縣,有時輻射到吉林市,這些地方都有繁殖記錄,目前松江河的慢江和二道白河分布量最大。
中華秋沙鴨主要棲息于森林溪流環境中,活動范圍并不大,也不喜歡在深水區活動,多在一米以上的淺水激流中活動,同時要求在河中要有大塊巨石上能夠休息。
吳景才回憶道,20世紀80年代初,在吉林市市區松花江邊上,有兩對中華秋沙鴨越冬、持續到1986年后才消失。2008年在松花江上游豐滿大橋南側有一對中華秋沙鴨成功繁殖出10只雛鳥,在通力保護下,10只雛鳥全部成活和遷徙。
“中華秋沙鴨主要捕食魚類,我們觀察到它們捕食25厘米的七鰓鰻和15厘米的杜父魚。在松花江主要捕食池沼公魚和青鱗子魚。”他說,捕食方式均為潛水捕食,捕食效率很高,每次下潛基本都有收獲,捕食成功率三分之一以上。
歷史上中華秋沙鴨會做巢,只是,森林中它們的天敵太多,為了適應環境,千百萬年來,演化了在樹洞營巢更安全更容易成功的習性。
吳景才說:“目前,吉林為中華秋沙鴨設置了大量人工巢箱,以滿足中華秋沙鴨的繁殖需要。目前看,招引效果非常好,招引率也較高。”
與此同時,在中華秋沙鴨的棲息地和食源地,增加了冷水魚類的繁育和放流。相信,未來中華秋沙鴨的種群數量將會達到一個更為喜人的效果。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越明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