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站集體上線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電視劇,網友開啟了彈幕狂歡,經典劇被花樣解讀。彈幕網年輕人眼中的四大名著是什么樣的?年輕人為何熱捧比自己年齡還大的老劇呢?經典老劇為何能屢屢翻紅?彈幕追劇這種文化現象本身很有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師文靜
經典作品有了網生趣味
1986年版《西游記》、1987年版《紅樓夢》、1994年版《三國演義》、1998年版《水滸傳》是四大名著最經典的電視劇版本,劇迷對這四部劇版本的要求也很精細,看首播、原版的呼聲很高,還能區分這四部劇的一剪、二剪、定稿、錄像帶、DVD等版本的細節不同,雖然B站上傳的不是網友認定的最好版本,但四大名著號召力強大,播放量每天都在增長。
四大名著電視劇放在彈幕文化最蓬勃的B站,定會催生年輕觀眾對經典作品花樣百出的解讀,這種解讀用詞流行,網感十足。
比如,《紅樓夢》中賈母問黛玉都念過什么書,網友發了滿屏的專業課書名。名句“這個妹妹我見過”,被網友笑稱已是最俗搭訕套路。寶玉送黛玉表字“頻頻”,網友一致反對,稱應該是“懟懟”。《水滸傳》潘金蓮喂武大郎食砒霜,網友結合周杰倫新歌發彈幕“給愛人一杯Mojito”,接下來是觸發主線任務。主線任務是游戲詞匯,任務通關可將玩家帶領到更高級別,意指武松血濺獅子樓。
四大名著電視劇第一大彈幕轟炸區是《西游記》“取經女兒國”,目前彈幕5萬余條。“戰歌”《女兒情》響起,彈幕開始轟炸。該集對原著改編非常成功,唐僧和女兒國國王更人性化,比原著精致、感人很多,十幾分鐘感情戲令人難忘懷。女王通過戲水鴛鴦、“萬物成雙對”瘋狂暗示唐僧,讓他解救眼前怨女曠夫,且主動求婚,有了當下流行的“爽感”女主味道,這被網友解讀為“好直接”“太會撩”。世間事常難遂人愿,女王最后叫一聲“御弟哥哥”,唐僧不忍回頭,彈幕全是“淚目”“全劇終”。有網友說,小時候以為唐僧躲過了一劫,長大了才知道唐僧是錯過了一生。這種解讀更私人化,與嚴肅正統解讀經典有天壤之別。
四大名著第二大轟炸區是《三國演義》“智收姜維”一集。前半集收姜維,后半集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彈幕迅速飆升到3萬條。這一集彈幕活躍度能超越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秋風五丈原等名段,是因諸葛亮舌戰王司徒本身就是B站名場面,被網友做成各種饒舌鬼畜流行于網絡。著名臺詞“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也是彈幕文化流行語。為迎接這一高能場面,觀眾率先到69集打卡,彈幕齊發“全體起立”。
兩大彈幕區可以看出,彈幕文化對于年輕人來說,是一種集體的狂歡、興奮,過程中有從眾行為,也有群體認同感。數十萬人扎堆追劇,即時互動,也只有彈幕社交才能實現。當大家同時發出“全體起立”時,網生代年輕人的網絡社交需求心理、排遣孤獨感得到滿足。
年輕話語方式讓經典發新芽
彈幕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對經典的消解、戲謔和玩梗化,四大名著遭遇彈幕的命運就是要被娛樂消遣,成為年輕人網絡語境下的經典名劇。
《三國演義》第一集桃園三結義中,劉備高屋建瓴的“時勢造英雄”演說和三人生死相隨的告白,觸發網友對該劇首次集中炸彈幕,張飛的復讀機式“俺也一樣”刷屏。網友把這一經典片段成功解構,劉備化身瞅準市場需求的超級創業者,結義聯盟成為其創業第一輪融資事件,而承諾用家資與大哥共舉大事的張飛,變身天使投資人。自此“蜀國合伙人”出道,張飛作為程序員帶資進組。網友的思路可能來自學者易中天,但表述更時髦。
在諸葛亮罵王朗片段中,網友即時點評諸葛亮的話語戰術,王朗被消解成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鍵盤俠”,諸葛亮刀刀致命專戳其要害,懟得對方毫無還手之力。
《紅樓夢》“劉姥姥嬉游大觀園”一集搭配彈幕看更好玩。劉姥姥崴了一腳被夸“很有綜藝感”,“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一兩銀子還沒聽見響呢就沒了”“大火燒了毛毛蟲”等劉姥姥名言一出場,彈幕全夸她單口相聲說得好。劉姥姥在大觀園里完成了一場精彩的相聲表演,使的是倫理哏,全場自嘲,賈家付費點播。
資深文化評論人韓浩月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年輕網友解讀電視劇的語言變化,是他們網上生存環境決定的,他們平時就用這種語言交流,表達方式、表達載體決定了他們的話語方式,年輕人不可能用老一代人討論電視劇的語言來討論過去的作品,他們一定會把美好的事物納入到自己的話語體系里,拉進他們的世界,然后才有強大的互動效果。“年輕人通過他們的語言解讀,他們的傳播渠道,重新讓經典老劇煥發新芽。讓經典劇服務于他們的娛樂生活,形成了他們群體的聲音、審美。我覺得這是他們觀看老劇的一個潛在動力。”
文化價值讓經典屢能翻紅
彈幕狂轟濫炸,娛樂消遣經典的背后也有對經典作品的一致認同,對經典電視劇的致敬。
有網友認為,看“三國”要看古人的忠孝精神,明知朝代更迭、大勢所趨,仁人志士也要嘔心瀝血,忠于當下朝代。視頻下面的長評有觀眾對四大名著的多元化解讀,比如對《紅樓夢》中傳統風俗、禮儀的科普,也有對原著與電視劇劇情的詳細對比。《三國演義》下的評論很多非常精彩,打通歷史、原著、影視進入分析,也有不少“冷知識”。有文章對諸葛亮人物形象的解析很專業,還提供參考文獻。更多網友稱,四大名著電視劇徹底碾軋很多當下大劇,小時候看不懂,成年后越看越有癮,中華文化的韻味要到四大名著里品。
經典老劇屢能翻紅的原因在哪里?韓浩月稱,老劇翻紅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下市場提供的傳統電視劇或網播劇精品內容還滿足不了網友龐大的娛樂消費需求,另一個原因是經典電視劇故事、人物有重新激發大家話題共鳴的特質,能讓網友有發言欲望。他認為,不少新劇只在某一年、某一階段處在熱點區域,過個三五年就會被徹底遺忘,這是快速消費品,不是文化產品,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還是經典劇,它除了娛樂功能外,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而這是電視劇最具核心魅力和價值的一部分。
韓浩月認為,年輕人依然熱愛經典劇,因為經典劇能帶給他們故事享受和文學享受,所謂網劇、網臺融合時代,電視劇創作傳承、守正的價值觀不像以前那么清晰,為迎合點擊率、播放量會放一些不符合邏輯的東西在里面,再加上大量注水內容,把電視劇的故事性、文學性給稀釋掉了。“所謂故事性和文學性是觀眾在看完一部劇后,能留下思考或有啟發作用的東西,也會對觀眾的生活審美、文學審美提升形成幫助。感受到這些內容,電視劇才會在觀眾心目中留下印象和位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