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互聯網 > 正文

            “雙11”網絡支付詐騙案高發 消費者應提高網購安全意識

            “雙11”大促正在進行,大家沉浸瘋狂“剁手”快樂的同時,也需注意支付過程中的各種隱患。近期,網絡支付詐騙案高發,據央行廣州分行11月10日發布的提醒,網購平臺被攻擊、個人信息遭泄露、信用卡盜刷等犯罪行為再起。消費者除了提高網購安全意識,手機支付安全同樣要注意!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趁著“雙11”,騙子身份不斷變樣,其通過非法途徑獲得受害人網購訂單數據,既有的冒充電商客服以各種理由主動提出“退貨退款”及“理賠”,受害人在騙子提供了自己準確的身份信息后,產生了初步信任,騙子則進一步提出需要通過平臺認證等才可退款,誘導受害人提供銀行卡號、密碼等個人信息,利用受害人填寫的個人信息及手機驗證碼完成盜刷轉賬。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不法分子也通常會冒充花唄或銀行客服,謊稱可以提升信用額度。一旦有人聯系,便以支付“服務費”為由,誘導網友掃其二維碼支付,從而實施詐騙。

            除了“虛假客服來電”詐騙典型案例外,另據央行廣州分行披露,還有“竊取賬戶密碼”“二維碼盜刷銀行卡”“公共無線潛藏病毒”等多類詐騙套路。

            例如,目前部分網站安全防護能力較弱,較易遭到黑客攻擊,從而導致注冊用戶的信息泄露,若用戶的支付賬戶設置了相同的用戶名和密碼,則極易被盜用。對此央行廣州分行建議,用戶應養成定期更改密碼的習慣;此外網絡支付相對POS消費等交易場景虛擬化,驗證強度相對較弱,因此建議用戶根據自身情況設置合理的單筆與單日限額,防止大額盜刷。

            除此之外,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還有偽“紅包”騙局、“預售”騙局、刷單返利騙局、“信用提額”騙局、中獎詐騙、信用卡申請詐騙等多種方式……

            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雙11”詐騙高發,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雙11”期間會產生大量資金交易,金額大、筆數多,不法分子企圖趁機渾水摸魚;二是“雙11”參與人數眾多,且在購物期間容易降低防范心理,不法分子試圖“廣撒網”來實施詐騙。蘇筱芮指出,對此,消費者首先應當樹立警惕意識,不輕易泄露自己的個人隱私信息,不輕信陌生短信或來電;其次應當通過官方渠道與商家取得聯系或核實情況;最后也可以下載政府部門開發的反詐App,及時知曉最新騙局。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則認為,“雙11”詐騙高發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交易多發,特別是網絡交易由于優惠等原因,交易頻率更高,優惠活動很多且促銷運營樣式多樣化,不法分子經常利用消費者尋求優惠的心理作案。這種詐騙手法波及范圍廣、涉及人數多、筆數和金額都會有正向增加。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段時間,多地警方也對“雙11”詐騙行為進行了警示和提醒,例如近日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就發布提醒稱,“雙11”“買買買”的同時,用戶網購時要選擇有網上經營資質的商家,對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商品應提高警惕,注意提防和甄別,小心低價誘惑的陷阱;此外,切勿輕易將驗證碼、銀行卡余額、銀行卡密碼等提供給“客服人員”,更不要按照對方指示操作;特別要注意不能提供驗證碼,這是最后的防線。

            王蓬博則進一步指出,消費者應該到常用的應用商店下載正規電商的服務軟件消費。不能有麻痹大意的思想,養成良好的安全意識,比如不同的網絡支付賬戶建議設置不同密碼,定期查殺手機病毒,對于不明來源的短信和網絡地址不要隨意點擊、運用熟悉可靠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等。最重要的還是要提請消費者自身注意,其次不管是運營商還是相關銀行都應該提高反應速度,避免資金被快速轉移,對詐騙流程進行梳理,建立專門的反詐團隊,利用技術方式提升風控能力。

            另外,對此類詐騙后續治理,蘇筱芮也提到,可以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從頂層制度,完善網絡詐騙等相關不法行為的認定情形,厘清各部門監管職責分工;二是設立專門的投訴舉報渠道,暢通與網絡詐騙相關的反饋流程;三是加大司法打擊,專門樹立一批大案、要案典型以震懾不法分子,肅清商業風氣;四是強化監管科技的運用,通過技術手段監測到不法分子動向并及早開展打擊行動。

            (北京商報記者劉四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雙11 網絡支付詐騙案 網絡支付 驗證碼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