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年前來到海南過冬,聽說這里木棉花很美,今天一看,比想象中還壯觀。”24日,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黎尼下村的昌化江畔,來自山西的李先生一家在人群中忙著與美景合影。
昌江縣位于海南島西部,是海南最知名的木棉觀賞之地。春節前后,昌化江兩岸木棉花競相綻放,花紅似火,游人如織。游人們或駐足觀賞、或乘船漫游,風景美如畫,人在畫中游。
春節過后,海南迎來“錯峰游”的大量游客。當下正是賞花的高峰時節,旅游大巴和來自北京、山東、廣東、江西等全國各地的自駕游車輛“擠”滿了尼下村,為村民帶來了增收良機。“一天大約能賺幾百塊錢。”一位在路上擺攤的村民笑著說,主要賣甘蔗汁、雜糧等,收入還不錯。
圖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叉河鎮排岸村綻放的木棉花。 尹海明 攝
從昌江縣城前往霸王嶺熱帶雨林深處的昌江王下鄉,沿途近60公里均可見木棉花開。除了尼下村,游人可在七叉鎮寶山村登高遠望賞層林盡染;在叉河鎮排岸村,漫步田間棧道,近觀花開花落、群鳥嬉戲花間。
在王下鄉,除了賞木棉,游客還可領略的“黎花三里”獨特韻味。黎花一里三派村,代表“十里畫廊”等自然美景;黎花二里洪水村,有黎族居住文化活化石——金字形茅草屋;黎花三里浪論村,傳承黎族釀酒手工藝及織錦、藤編、牛皮凳制作等非遺技藝,保存著原汁原味的黎族風情。
群山環抱的浪論村,近年來成為游客打卡的網紅村。“木棉花開時,我在黎花里,等風又等你。”“王下鄉·黎花里”文旅項目總策劃林青說,項目以文化為“魂”,將王下鄉的偏遠、寧靜轉化成稀缺的文旅特色,深挖純正黎族文化,希望為世人營造一個穿越紅塵的“夢里黎鄉”。
記者24日到訪時,浪論村很是熱鬧。入夜時分,廣場上點起篝火,游人們一邊享用黎家長桌宴,一邊欣賞黎族歌舞。盡興之后,伴隨著滿天繁星在黎家民宿入眠,好不愜意。
“現在想吃什么有什么。”一位張姓村民對記者說,村莊70多戶近300人,在政府支持下于2015年統一規劃建成新村莊。去年5月,村里引進企業建起黎族傳統船型屋特色的民宿,發展鄉村旅游,“節假日游客比較多,去年給村民分紅了。”
既有自然美景,又有民族風情,上述村莊是昌江依托村莊資源特點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寫照。昌江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小榮說,昌江近年來在王下、七叉、叉河等地高標準謀劃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依托黎族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案例。
記者從24日舉行的海南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上了解到,除了昌江,海南各地依托民族村寨的特色優勢資源,大力培育民族旅游、民族傳統工藝品、特色種植養殖等優勢產業。目前,保亭、昌江等地的民族文化旅游,昌江香水菠蘿、瓊海加腦山羊、東方報白黎錦紡織、瓊中便文種桑養蠶、五指山水滿茶等產業已成為少數民族村寨經濟騰飛的“助推器”。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鄒其國說,自2009年以來,海南共投入14.77億元人民幣重點打造了108個各具民族特色風情、有效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山清水秀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省有23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5個“海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些村寨成為海南對外展示民族文化風采的亮麗窗口,成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陣地。(記者 尹海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