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薛江華 通訊員 羅雪艷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今天(1月19日)上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廣州開幕,省政協主席王榮代表政協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
建黨百年、“十四五”開局、同心戰疫……一系列時代大事件,在省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都有涉及。
一年來,省政協積極創新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履職方式,充分發揮“數字政協”等網絡平臺作用,會議協商與線上建言同發力、深入群眾與“云端”答疑解民憂,廣泛凝聚改革發展共識,助力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為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了積極貢獻。
建立120項“我為群眾辦實事”任務清單
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廣東省政協通過省政協黨組會議、主席會議、常委會會議、“國是學堂”、“政協悅讀”委員讀書活動等載體和平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緊扣學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數字政協”平臺開設黨史學習教育讀書群,形成“中心組+支部”“線上+線下”“讀書+履職”的學習格局。建立120項“我為群眾辦實事”任務清單,立足實際把實事辦實、辦好。
20多條意見建議助力縱深推進“雙區”建設
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廣東省政協聚焦省委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工作安排,深入調研視察、積極建言資政,推動廣東在新征程中邁出新步伐、展現新氣象。
在縱深推進“雙區”建設方面,省政協圍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推動“雙區”產業變革,實地調研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和61家企業,向全省1989家鏈上企業開展網絡問卷調查,研究分析存在問題與困難,以廣東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問題為主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重點就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強化金融服務功能等重大課題,提出20多條意見建議。
此外,省政協將“加快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的主題,時任省長馬興瑞同志與政協委員、企業及行業協會代表深入交流,認真聽取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升上下游企業協作水平、強化資源供給和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在積極推動兩個合作區建設方面,省政協組織委員圍繞兩個合作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等積極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向省委、省政府報送專題報告和委員建議。圍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深入珠三角9市開展實地調研,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建議,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供省委、省政府決策參考。
此外,委員們瞄準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需求,開展加快省實驗室建設、助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專題調研,提出11條建議,被吸納到省實驗室評估發展意見中,為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了助力。
18條意見建議成為推動落實好“雙減”改革
另外,省政協大力推進教育強省建設,將“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常委會議政專題,并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進行調研,充分聽取政府部門、教師專業發展機構、學校師生代表的意見建議;
利用“數字政協”平臺廣泛聽取群眾對“雙減”政策的心聲,圍繞健全同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健全培養培訓體系、實施“鄉村教師振興”工程等方面提出18條意見建議,成為推動落實好“雙減”等改革的有效舉措。
推動在廣東實施結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
報告指出,過去一年,省政協堅持以服務“十四五”規劃實施為主線,聚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促進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等改革重點,開展廣泛多層系列化協商議政,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中彰顯人民政協的擔當作為。
在助力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面,報告指出,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廣東60歲及以上人口持續激增,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省政協持續跟蹤人口老齡化問題,圍繞“健全醫養結合服務體系、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議題,深入農村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開展調研。
此外,省政協持續圍繞解決“異地辦理婚姻登記難”積極建言,推動國務院批復在廣東、重慶等9省(市)實施結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
【數說2021年政協工作】
——圍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推動“雙區”產業變革,實地調研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和61家企業,向全省1989家鏈上企業開展網絡問卷調查,撰寫調研報告提出20多條意見建議。
——委員積極參加“政協悅讀”委員讀書活動,圍繞100本優秀書目認真閱讀、深入思考、積極建言,7萬多人次入群發言、200多萬人次上線瀏覽,有關意見建議被梳理成政協信息、5本“政協悅讀”叢書。
——3000多人次在網絡議政群積極建言,221名委員在“數字政協”平臺“會客”,面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2022年五大任務】
喜迎中共二十大,攜手奮進新征程
(一)以學習宣傳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大力加強政治建設。
(二)以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為履職重點,著力深化協商議政成效。
(三)以更好凝聚共識為中心環節,廣泛匯聚團結奮斗的正能量。
(四)以強化責任擔當為鮮明導向,激勵委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
(五)以加強自身建設為重要抓手,深入推進專門協商機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