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戒了毒品,興了鄉村——廣東“制毒村”博社村回訪見聞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科、孫飛

            位于粵東的汕尾陸豐市曾是社會治理的困難戶、落后生,陸豐甲西鎮博社村更是曾有“中國第一制毒村”之稱。2021年,博社村涉毒逃犯正式“清零”。記者近期在這個村走訪看到,當地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并通過特色產業的助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干凈平坦的水泥硬底村道代替了往日曲折泥濘的泥巴路,村里海邊灘涂上曾經加工制造冰毒的窩棚被改造成了連片的魚塘,曾堆放制毒原料麻黃草的荒地建起了超500畝的種植大棚……

            博社村是電視劇《破冰行動》“塔寨村”的原型,面積近10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人,曾因毒品問題備受社會關注。

            廣東警方在博社村開展剿毒行動(2013年1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有池不能養、有水不能喝、有田不能種,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辈┥绱妩h支部書記蔡龍秋回憶說,過去部分村民制毒帶來了破壞性影響,污染了水源村貌。

            經過2013年的掃毒“雷霆行動”以及常態化的毒品“零容忍”打擊,2021年博社村最后一名涉毒逃犯蔡某填投案自首,博社村83名涉毒逃犯已“清零”。

            “但如果產業不振興,就可能為制毒販毒‘反撲’帶來空間。”汕尾市委常委、陸豐市委書記陳德忠說,陸豐海洋資源稟賦優越,具有海洋文化帶來的開拓精神,但一些貪婪的眼睛也盯上了大海,欲望的閘門一旦打開,勇敢開拓就異化成鋌而走險。

            農業是鄉村的核心產業。記者近期在博社村看到,曾經撂荒的4000余畝土地如今已經復耕,其中2700多畝耕地參與了土地流轉。

            種植大戶蔡木練說,當地種植的麒麟西瓜已經成為特色品牌,有的耕地采用脫毒種苗等新技術種植甘薯,有的村民種起了荔枝、龍眼,還有的搞起了魚蝦養殖,不少撂荒地畝產值超萬元,村民們“有收入有出路”。

            “此前,土地流轉帶動貧困戶35戶168人實現就業,村級集體經濟從空白增至30多萬元,解決了村級黨組織沒錢難辦事的困境。”蔡龍秋說,隨著基層黨組織的健全完善,由“鎮、村、組”三橫,“大數據+網格化+群眾路線”三豎構成的“田字治理”體系,在鄉村治理中持續發揮作用。

            記者了解到,三橫中,鎮為大網格、村為中網格,還按照100戶1000人的比例劃分14個組的小網格。

            博社村第一網格網格長蔡智雄說,自己工資一個月3800元,肩負日常排查、社會治安等工作,了解村民訴求并進行反饋解決。

            60多歲的博社村村民蔡漢能原在深圳居住,兒子結婚時回到博社村辦喜事,他發現村容村貌變了、社風民風好了。“如今,白天不用鎖門,停在門口的摩托車也不再擔心被偷了。”他笑著說。

            “我現在和丈夫經營著一個垃圾回收站,每月七八千塊錢收入,家里也種地,在村口也蓋起了三層樓的房子。”村民蔡水沿說,博社村還建起了村民活動中心、濱水碧道,以前擔心孩子受不良風氣影響而外出讀書,現在也讓孩子回到村里了。

            不少博社村村民表示,以前村子亂的最大根源在于基層黨支部作用弱。如今,基層干部“返鄉走親”“駐村連心”等行動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村民“有話知道對誰說了”。

            來源:3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