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海洋家族不斷添丁 中國海洋衛星推動衛星性能服務遍及全球

            大力發展、廣泛應用海洋衛星,是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技術手段。從2002年5月15日首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衛星發射至今,已經過去了20年。作為中國海洋衛星的抓總研制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持續深入探索、頑強刻苦攻關,推動衛星性能不斷提高、應用日益廣泛、效益更加顯著、服務遍及全球。

            萬里海疆迎“天眼”

            使用衛星對海洋進行遙感觀測、獲取各類數據、開拓應用空間,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自1978年美國發射第一顆海洋衛星開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及歐共體(歐盟)國家相繼發射了海洋衛星。我國有著綿延海疆,有著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急切呼喚一個能從太空遙視海洋的“科學管家”。

            面對蔚藍色的呼喚,我國自1986年起組織開展海洋衛星研制、發射的論證工作。1997年,海洋一號衛星被正式批準立項研制。2000年11月,中國政府發表首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指出要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海洋衛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我國人造衛星主要研制單位,五院深度參與了海洋一號衛星論證,推動了衛星立項,并承擔了衛星研制工作。

            在海洋一號衛星研制的過程中,五院研制團隊積極創新、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突破。例如,為了減輕衛星重量,海洋一號衛星采用了單軸驅動器驅動兩個太陽翼的技術,這在當時不僅是國內首創,在國際上也不多見。另外,利用網絡技術最新成果進行星務信息系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電纜的數量與重量,同時也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衛星研制的電信號干擾難題。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號衛星發射升空,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這也是五院于2001年8月成立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后,由該公司研制發射的第一顆應用型小衛星。5月29日上午,衛星接通地面,傳來第一軌遙感圖像數據,圖像清晰,海洋特征明顯。

            我國廣袤的“藍色國土”從此有了“天眼”。

            海洋一號衛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在軌運行后,該衛星為應用與重大專項提供長期數據服務,使我國海洋監測能力大大提升,社會與經濟效益顯著。

            海洋家族不斷添丁

            2007年4月11日,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星成功發射。與海洋一號衛星相比,海洋一號B星的觀測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其在軌運行的穩定與可靠,實際在軌壽命達到了9年10個月,也因此成為我國小衛星領域有名的“壽星”。

            2018年9月7日,第三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星升空,拉開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隨著海洋一號A、B星的退役,海洋一號C星承擔起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在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災、圍填海監測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該衛星還為我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提供了觀測數據,保障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號D星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加快推動海洋衛星領域探索創新的新征程。海洋一號D星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大幅提高對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海洋二號衛星是我國“十一五”民用航天科研專項計劃的重點項目,經國務院批準于2007年1月啟動研制。海洋二號衛星要開創多個“第一”,研制過程相當艱難復雜。五院的衛星研制隊伍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創新與擔當中唱響了“唱向大海的戰歌”。

            2011年8月16日,我國迎來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探測衛星——海洋二號衛星的成功發射。2012年3月2日,衛星正式交付用戶。海洋二號衛星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我國衛星遙感能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推動了我國衛星研制技術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發展。衛星在軌運行后,廣泛獲取了全球海面風場、浪場、海洋動力場、大洋環流和海表溫度場等多種重要海洋動力參數,直接服務于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海洋調查與資源開發、海洋污染監測與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

            海洋二號衛星還與在軌運行的海洋一號衛星相互配合,以微波、光學兩種觀測手段,將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與海洋資源探測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海洋立體監測體系。

            建設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2018年10月25日,海洋二號B星一飛沖天。該衛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首發星。海洋二號B星可持續對海面風場、海浪、海流、海面溫度、海上風暴和潮汐進行監測,形成連續、穩定的海洋環境監測與數據獲取能力,在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預報、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衛星還具備全球船舶識別(AIS)和海洋浮標測量數據收集(DCS)等功能,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海洋領域的應用研究。

            2020年9月21日,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2顆衛星——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該衛星具備測量全球海洋表面風矢量和全球海面高度,全球船舶自動識別以及接收、存儲和轉發全球海上浮標測量信息等一系列能力,入軌后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可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范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2021年5月19日,海洋二號D星成功發射。該星與海洋二號B星、C星在軌組網,建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三星組網運行后,僅需6小時,全球海洋監測的覆蓋能力達80%以上,海洋監測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高效服務于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海上交通、發展海洋經濟等工作。

            中國海洋衛星走向國際

            中法海洋衛星(CFOSAT)是中法兩國合作研制的首顆衛星。2018年10月29日,該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中法海洋衛星是中國航天歷史上第一次同先進宇航國家開展系統級、全流程的合作。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是衛星的中方抓總研制單位。衛星平臺由中方提供,兩臺有效載荷由中法兩國共同承擔。其中,中方負責研制海風觀測載荷——全球首臺新型體制的微波散射計,法方負責研制海浪觀測載荷——全球首臺新型體制的雷達波譜儀,借助兩臺先進載荷,衛星首次實現全球風浪同步觀測。此外,衛星的運載發射和測控工作由中方承擔,中法雙方均建有數據接收地面站。

            中法海洋衛星主要用于海洋動力環境監測,實現了對海洋表面風和浪的大面積、高精度同步觀測。該衛星還能觀測陸地表面,獲取土壤水分、粗糙度和極地冰蓋相關數據。衛星獲得的探測數據由中法兩國科學家共享,拓展了兩國在航天技術、海洋科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同時,該衛星數據還提供給世界各國科學家、預報員使用,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災減災、全球海洋資源調查提供服務保障。

            20年來,有了海洋衛星,海洋對我們而言已大不同。如今我國海洋衛星已進入組網觀測時代,形成對全球海域連續高頻次觀測覆蓋能力。(張國航 毛凌野 科技日報記者付毅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海洋衛星 海洋衛星 海洋一號A衛星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