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
(資料圖片)
圖/受訪博物館供圖
日前,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博博會”)在鄭州開幕,由廣東省內20多家博物館組成的廣東館“粵博創意”,組團亮相:水下考古盲盒、“陳家祠”積木、“百變鸮小”手機支架等一系列帶有嶺南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悉數登場,大放異彩。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開發熱度飆升,產品備受關注,先有故宮博物院文創系列風靡全網,后有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分別推出“考古盲盒”。前不久,甘肅省博物館推出“馬踏飛燕”玩偶,“丑萌”出圈。亮相此次博博會的廣東省博物館水下考古盲盒,自7月上市以來,線上線下銷售火爆,如今可謂“一盒難求”。
這些文創產品獨具特色和創意,昔日“高冷”的博物館文化也借助這些跨界文創不斷破圈,離觀眾更親近。
廣東博物館文創水平國內領先
打卡文化地標、購買博物館文創已經成為許多觀眾了解歷史文化的途徑。據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介紹,廣東省博物館水下考古盲盒的靈感來自“南海I號”古沉船的打撈與考古發掘。盲盒以潛水員的第一視角出發,用紅色馬口鐵盒作為“沉箱”,讓體驗者以開箱“提拉”這一動作,復刻當時“南海I號”的打撈作業。由此,人們可親身體驗水下打撈和發掘文物的全過程。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介紹,他們以嶺南建筑藝術的明珠——陳家祠為模型,設計了一套文創積木。積木將陳家祠建筑復刻到拼圖上,將其首進屋舍細致還原,再現傳統嶺南建筑,讓人們在一疊一砌中了解嶺南建筑文化。陶塑脊飾更是陳家祠的一大亮點,這些蘊含吉祥寓意的陶塑“神獸”不再只停留在高高的屋脊,搖身一變,也成為了可以帶回家的特色文創。
“目前,廣東省的博物館文創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陳邵峰表示,這些個性化文創深挖地域文化內涵,為公眾搭建起進一步認識廣東、了解歷史的橋梁。“例如,人們從考古盲盒中得到的一個小仿制件,可能就會想看看,真件到底長什么樣,這就是吸引他們來博物館的一個方向。”
“鎮館之寶”和地域特色是靈感來源
陳邵峰指出,博物館文創IP的開發通常會從館藏珍品“鎮館之寶”、地域特色、配合展覽展出等方面綜合考慮。
珍貴的館藏藏品是博物館文創開發的強力基礎,也是創意靈感萌生的土壤。立足于本館資源,利用“鎮館之寶”、珍稀文物開發既具有實用性,又兼備審美性的創意IP產品,是博物館文創開發優先考慮的要素。
富有地域特色也是文創開發的重要因素。南漢二陵博物館展陳宣教部主任陳馨表示:“我們會優先考慮針對本地考古出土的文物進行創作,利用文物原型或紋飾元素。”例如,南漢二陵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百變鸮小”手機支架,原型就是2020年在廣州市荔灣區廣鋼新城出土的漢代陶鸮形五聯罐,這件器物以獨特而生動的造型,成為文物“萌寵”,備受喜愛。
在此次博博會上,非國有博物館展區也備受矚目。陳邵峰認為,非國有博物館已發展成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廣東省的非國有博物館數量會持續增長,在文創方面它們將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非國有博物館背靠企業,有著多元、活躍、接地氣的優勢,例如廣州的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不僅有古生物學科特色,也充滿技術創新,館內打造了大量高科技場景互動,讓小朋友可以沉浸式地感受科學家挖掘修復化石等工作。
“爆款”文創是玄學?
博物館文創琳瑯滿目,但如何能成為“爆款”呢?陳邵峰笑稱自己對此也感到“糊涂”,經常判斷失誤。“我覺得這產品應該好賣,但實際賣得一般。”但他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年輕人和孩子是博物館文創的主要消費群體,符合這群人的審美習慣和精神需求的產品普遍銷售較好。
黃海妍認為,一方面博物館需要充分理解既有的文化藏品資源,這是文創的“底色”,另一方面還需要結合時尚元素,研究年輕人的喜好,獲得更多觀眾資源,二者相結合就比較容易出現“爆款”。由此看來,將傳統文化進行時尚潮流的現代化表達,迎合人們的喜好,是打造“爆款”的必要條件。
爆款文創,難在創意。但陳邵峰說,創意有時就是換個角度看。“比如銅奔馬大家都很熟悉,平時都是從側面看它,豐滿又有力量,但換個角度,從正面看去,就會發現它的嘴是歪的,看著很‘尬’,這個角度就是創意。”
除了創意,爆款的出現與科技元素的加入也密切相關。博物館與生俱來的優勢是豐富的文化元素,但在科技方面還較為欠缺,這需要了解市場上的新材料、新工藝,將其與文化元素相結合。
“大文創”不僅僅是指產品
博物館文創創造著社會價值,它將博物館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沉浸感和互動性兼具,促進觀眾與博物館的“親密接觸”。不僅如此,文創產品的經濟價值也日益顯現。據《廣東省2021年度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全省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2305款,實現文創產品收入3993.39萬元。
文化產業若要持續繁榮,創新、創造就應無處不在。文創的概念當是存在于整個文化產業領域的“大文創”。陳邵峰說:“文創的概念是可以延伸的,大文創概念不局限于一般的文創產品,包括收費特展、展覽的制作等,還可以做一些文物保護、文物鑒定等研學活動。”他認為,博物館是重要的校外課堂,開展互動、研學活動有非常大的市場,適當收費可讓更多人獲益,還能產生經濟效益,反哺博物館的業務工作。
陳馨提到,博物館最大的文創就是博物館本身,展覽也是最能體現實力的文創,對于“文創”概念的理解不宜太窄。“我們辦過一些抽獎、直播活動,讓更多人參與互動,關注博物館,還能獲得小禮物,這也是一種文創方式。”
黃海妍認為,只要能和文化創意結合起來的,都可以看作為博物館文創。“我們作為博物館人,要樹立服務觀眾、提升服務質量的觀念。‘大文創’是很好的文化傳播手段,我們結合自身特色開展研學、教育等工作,都擴大了對文創的理解,可以做得更多元、更立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