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熱消息:建設核試驗場的“拓荒牛”馮運基:甘做鋪路石 一生永不悔

            馮運基 王雋杰 攝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雋杰

            “甘做鋪路石,一生永不悔。”今年84歲的馮運基用這句話總結自己獻給祖國核試驗事業的光輝歲月。在核試驗基地奮斗25年,馮運基親眼見證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總共參與了27次核試驗。

            作為最早一批奔赴馬蘭的廣東人,馮運基被稱為核試驗基地的“拓荒牛”。在“冬天如刀,夏日如燒”的戈壁灘上,他用雙手和戰友們一道建成了設施完備的核試驗基地。25年中,馮運基先后立過4次三等功和獲得多次獎勵。


            (相關資料圖)

            “兩天兩夜不睡是很常見的事”

            1958年,馮運基還是駐扎在廣東的一支工程兵部隊的戰士。在部隊接到前往新疆羅布泊搞工程建設的調令后,馮運基隨之來到了廣袤的戈壁灘。

            馮運基和戰友們的任務是修建各種用于核試驗的工程設施。據馮運基介紹,核試驗場區的特種工程建設項目共有150多項。由于不少工程需要在核爆炸的條件下使用,因此多為地下或半地下的密封建筑,工程質量要求高,同時施工難度較大。

            場區工程項目繁多,質量要求極高,而受當時條件所限,基地內缺乏大型施工機械,很多工作要依靠人工完成。“鍬、鎬、大錘、鋼釬是主要的施工工具,抬、挖、拖、拉、推是主要的施工方式。”馮運基回憶說。

            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馮運基和戰友們干起活來,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在某次施工中,為了保證鋼筋混凝土施工的連續性,馮運基一直在現場指揮,兩天兩夜沒合過眼,在完工后走回帳篷的路上,他累倒在戈壁上睡著了。如今提起這些,馮運基十分淡定,“那個時候大家就是一心想完成任務,兩天兩夜不睡是很常見的事情。”

            在建設馬蘭軍用機場時,馮運基每日起早貪黑連續奮戰三年多,同幾千名戰士一起,修建出一座跑道長3200米、寬50米的機場,為隨后的轟-6飛機攜帶原子彈進行試驗提供了有力保證。在機場建成后,馮運基榮立三等功。

            在試驗場區建設的諸多建筑中,馮運基印象最深的是一座鐵塔。這座鐵塔高102米,被用于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馮運基回憶道,由于超過6級風就不能在塔上施工,戰友們花了近10個月建設這座鐵塔。馮運基組織主持了塔頂爆室部分的安裝和塔架的精度核查工作。

            在多年的建設生涯中,這座鐵塔也是唯一讓馮運基感到具有挑戰性的建筑,“當年使用了最高級的儀器測量和檢查,經多方檢測確保精度達標。這座質量過硬的鐵塔,為確保首次原子彈試驗的成功起了關鍵作用。”

            馮運基(左一)和戰友合影 王雋杰 翻拍

            “一年中有10個月在場區奮斗”

            回憶在戈壁上拓荒的日子,馮運基會不住地咂咂嘴,仿佛當年的滋味還未散去。

            那確實是一段難忘的艱苦歲月。馮運基回憶說,初到馬蘭時,連平房也見不到幾座,大家只能住帳篷。每年四五月份戈壁灘上就開始刮大風,直到八九月份停止,出門工作必須戴上風鏡以防風沙迷眼。

            最困難的還是用水,馮運基還記得在試驗場區工作時,大家的生活用水都取自一條名為孔雀河的河流,“河水又苦又咸又澀”,馮運基說,這種鹽堿水洗衣服都會留下一層鹽漬。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馮運基和戰友們任勞任怨,按時高效地完成了各項工作。

            在妻子顏鳳琴的眼里,馮運基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嚴謹認真,他們在馬蘭基地相識并結婚。在顏鳳琴的印象中,即便在婚后自己與丈夫也是聚少離多,“每年老馮去北京領完任務,回基地休整不到一星期,就又要全副武裝地進入場區。”顏鳳琴說,馮運基每年有10個月都在試驗場區工作,顏鳳琴心疼丈夫,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為國家出力是光榮的事”。

            1972年,馮運基參加了第十四次核試驗總結,完成了總結中的工程保障總結部分。如今,這份總結仍存放在國防科工委檔案館里。回望25年的核試驗生涯,除了親眼目睹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一瞬,這是另一件令他倍感自豪的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完成任務 鋼筋混凝土 難度較大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