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通訊員 王天巍 葉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廣東的天空,有一張“網”。一旦有高影響天氣到來,這張“網”便會通過各種途徑,提醒各地居民注意天氣變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10月26日從廣東省氣象局獲悉,截至2022年10月,廣東開展氣象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已達十年。隨著預報技術的不斷提升,該項業務正持續高質量提升廣東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融入人工智能,十年來不斷提高預報準確度
據悉,氣象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是一種運用數值預報模式及其解釋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的氣象預報業務。通過這項業務,氣象部門可以針對一處特定網格,開展時效性更長、精度更精的氣象預報。
早在2008年初,廣東省氣象局已針對該項業務進行早期研發,并應用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和2011年深圳大運會上。2012年10月16日,廣東省氣象局經過技術研發和流程再造,開啟了以“數字網格”為特征的精細化預報業務試點,在全國率先實現了0-10天、5千米水平分辨率的“全省數字預報一張網”數字網格天氣預報業務。
“天氣預報的網格化、數字化發展,是現代氣象業務的一場重要變革。”廣東省氣象臺臺長吳乃庚介紹,從2012年開啟數字網格天氣預報業務至今,廣東氣象智能網格預報技術體系不斷成熟。在2012年,氣象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對于強對流預報,仍存在“空報”“漏報”問題。廣東氣象智能網格預報技術創新團隊聯合強對流團隊,共同開展分類強對流客觀技術研發。經過多年研究,融合兩個團隊智慧的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客觀預報技術相關成果,獲得2021年全國智能天氣預報技術大賽強對流類別的一等獎。
不僅便民,還高質量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氣象智能網格預報,為服務各行各業提供了無限可能。”廣東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旭東介紹,只要有一臺手機,廣東幾乎人人都可以享受到氣象智能網格預報為生活帶來的方便。
融合了氣象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的“繽紛微天氣”微信小程序,已為廣東各地居民服務多年。該小程序可以根據用戶所在地點以及用戶指定地點,提供分鐘、小時、一周等不同時效長度的天氣預報,實現天氣預報“隨時隨地隨手查”。
相比日常天氣查詢,氣象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正高質量提升廣東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2020年6月6日至9日,清遠市出現近十年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大的“龍舟水”天氣過程。廣東氣象部門基于智能網格預報技術,提供逐小時精細到鄉鎮的預報預警服務,以及可能致災點的氣象信息研判,幫助了2.99萬人及時轉移,成功避免因山洪暴發造成的人員傷亡。
2022年6月11日,受連日強降水與上游泄洪影響,河源市龍川縣楓樹壩水庫蓄水位上漲迅猛,龍川縣氣象局聯合廣東省氣象臺和河源市氣象局,通過珠江流域氣象中心研發的智能網格預報與洪水預報耦合關鍵技術,作出了“未來一天龍川縣赤光鎮仍將有大暴雨,楓樹壩水庫泄洪迫在眉睫”的預報結論,最終指導了楓樹壩水庫及時開閘泄洪,以及武警河源支隊協助當地政府轉移群眾3563人。
據悉,廣東氣象智能網格天氣預報業務,過去10年來已在應急管理、水文、海洋、交通、環保、電力、地質災害等行業服務應用中,取得了許多有益成效。廣東省氣象部門未來還將繼續提升氣象智能網格天氣預報業務的質量,在該項業務融入應用于更多場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