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1日舉行的廣州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介紹,該院整建制托管黃埔方艙醫院以來,截至20日已有超過1300人出艙。
在方艙里要吃什么藥?如何才算達到出艙標準?出艙后要注意什么?針對社會關切的方艙相關問題,3位方艙醫療隊專家作了解答。
無癥狀感染者不需接受抗病毒治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多位專家都認為,本次疫情中流行的是傳播速度快、致病率相對較低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方艙的主要目的是進行集中隔離和必要的醫學觀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方艙醫療隊隊長匡煜坤介紹,方艙內收治的絕大部分是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其中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大概占七成,剩下的兩三成屬于輕癥患者。
“在南方醫院琶洲方艙醫院收治的感染者中,無癥狀的同樣占了半數以上。” 南方醫院副院長、醫療隊總領隊孫劍說,“無癥狀感染者不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療,我們準備了南方醫院的中藥‘抗瘟解毒方’,大家吃了藥普遍覺得睡得更好、心情更舒暢了,反映特別好。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輕癥患者的癥狀進行對癥治療,如止咳、退燒等。”
針對年齡較大、合并疾病較多,或有可能發展成重癥危重癥的患者,方艙醫院會將其轉診到定點醫院。“我們收治的1500人里面大概有20-30人需要轉走,其中還包括老年人、孕婦、小孩等。”孫劍說。
匡煜坤介紹,該院負責的方艙中轉入定點收治醫院的患者大部分屬于孕婦、嬰幼兒等重點照護人群,以及隨孩子去定點收治醫院照顧的家長,只有少數病人屬于胸悶加重、血壓控制不佳,需要到定點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依照目前標準,出艙者需在方艙內隔離滿7天并完成兩次間隔24小時以上的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或Ct值大于35,才能安排出艙。“簡單而言,就是要確保出艙人員不具備傳播性。”匡煜坤說。
進入方艙后多久才能出艙?孫劍認為受個體差異影響較大。“有的人很快就轉陰了,有的就一直陽性。根據經驗,一批感染者進入方艙10天左右,就會迎來出艙高峰。”
出艙后應嚴格落實居家健康檢測
根據《廣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辦醫療救治組關于規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出院(艙)管理的通知》等相關規定,感染者出院、出艙后須納入社區管理,落實7天居家健康檢測。“從過往經驗看,確實會有小部分康復者離開后出現復陽,因此嚴格落實居家健康檢測非常重要。”孫劍提醒。
相關規定明確,出院、出艙后的康復者應在7天居家健康檢測的第4天和第7天分別完成核酸檢測,而且應由屬地安排采樣人員上門采樣“單采單檢”,兩次均為陰性就可以解除健康監測及隔離措施,且之后3個月都不納入社區核酸篩查。
為何如此規定?崇雨田從幾個方面進行了解讀。
一方面,康復者的核酸檢測已達到Ct值大于等于35的標準,可以出艙、出院,說明其已沒有傳染性;但在社會面角度,因社區核酸篩查的Ct值標準是40,這部分沒有傳染性的康復者又有可能被認為是陽性,造成社區核酸篩查的結果異常,浪費防疫與醫療資源。
另一方面,康復者被感染后,在3個月內對新冠病毒會有較高抵抗力,可以不參加社區核酸篩查。根據規定,相關人員按照“愿檢盡檢”原則,可以自行前往常態化核酸檢測點,憑出院小結或解除隔離醫學證明實行“單采單檢”。
據21日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監測指南》,出院、出艙人員應選擇在通風較好的房間居住,保持相對獨立;盡量避免與家庭成員共用衛生間;房間內應配備體溫計、紙巾、口罩、手套、消毒劑等用品,以及帶蓋的垃圾桶。實行居家健康監測的人員應每日早晚測量體溫,并向社區如實報告,出現發熱、干咳、乏力等癥狀應及時告知社區;要嚴格落實非必要不外出,必需外出時要做好個人防護,規范佩戴N95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記者】鐘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