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戰區海軍某觀通站官兵開展目力觀察訓練(張大禹 攝 中國網發)
中國網6月10訊(記者:裴希婷;通訊員:賀躍民 張大禹 董鑫)初夏時節,南海之濱,高山之巔。南部戰區海軍某觀通站綜合集成值班室內跳動著數據流,各戰位官兵緊盯電子熒屏、密切協同,編織出一面海空立體預警網。
近年來,全天候擔負戰備值班任務,數百次參加重大演習演練,11次被評為一級觀通站,4次榮立集體三等功……這支駐守高山之巔的觀通站,緊密圍繞使命任務拓展,通過裝備效能挖潛、體系融合重塑、人才模式創新等方式,實現從單一對海觀察警戒,到多元化態勢情報保障,單站情報融合能力成倍增長,偵觀察預警水平取得新突破,將預警天網越織越密,把海防“千里眼”越擦越亮。
該站官兵在營區執勤警戒(張大禹 攝 中國網發)
“裝備與裝備間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互補戰友”
10年前的一個春天,一紙裝備試驗通知打破觀通站的平靜。
“只要轉型需要,我們可以一切從零開始。” 面對原理性能有明顯差異的另一型裝備,專業骨干李方林主動請纓。
這個在原崗位值守8年的技術骨干,帶著4名戰友一頭扎進機房,白天跟著廠家工程師逐行學操作,夜里捧著原理圖逐字啃理論,30天繪就3本工整的操作筆記,在裝備列裝首月實現 “零失誤” 值班,為裝備融入現有體系撕開突破口。
數年后,又一型不同領域裝備列裝。官兵一度陷入‘看得見、理不清’的困境。碩士畢業的李松林利用所學知識,大膽模擬嘗試,編寫出智能化數據處理軟件,可自動處理上百批目標信號,數據處理效率成倍提升。
與多領域裝備同步革新的,還有傳統領域裝備的 “二次青春”。
“這些‘老伙計’我研究了18年,它的極限遠不止參數表上的數字。”李海飛帶領分隊對幾型傳統雷達展開 “戰法研練”,并進行大量模擬訓練,裝備效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一次復雜電磁環境演習中,當某型裝備被目標“欺騙”時,正是幾套 “老將” 憑借主動探測率先捕獲可疑目標回波,為“我方”艦機前出提供關鍵引導。
“裝備與裝備間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互補戰友。”站指揮員陳俊誠指著綜合集成值班室各臺位大屏介紹。
如今,該站建立 “裝備效能互補數據庫”,探索出裝備“抗干擾操作法”“極限值測試規程” 等多項創新機制,讓各型裝備在協同作戰中實現 “1+1>2”。
數次“無形戰場”的勝利,見證了該站挖潛裝備效能的決心。近年來,該站情報發現上報率、準確率、及時率均達100%,與10年前相比,上報海空情數量成幾何式增長。
無人機應急投送訓練現場(張旭 攝 中國網發)
“單一情報價值有限,融合才是戰斗力”
“‘敵’艦突破防線,相鄰兩站竟未發現!”多年前一場演練的失利,讓官兵痛定思痛。事后分析原因:各觀通站情報共享機制尚不完善,存在“銜接盲區”。
從那時起,陳俊誠和戰友們意識到:“單一情報價值有限,融合才是戰斗力。”
幾年前,站內將所有裝備引接入綜合集成值班室,原本分散在山頂各處值班戰位得到統一,多源情報信息達成了第一時間共享。
融合的不僅是向外的情報上報,也體現在內部裝備的維護管理。在綜合集成值班室內,數字屏幕實時顯示各型裝備所處環境的溫濕度等相關數據,一鍵調控可實現恒溫恒濕。“過去我們需要耗費人力巡檢機房,現在能實現遠程操控,有效減少裝備損耗與故障,實現讓數據跑起來,讓人員少走動。”李佳霖說。
翻開值班日志,里面記錄著轉型帶來的深刻變化:目標判別從“單人單裝”變為“多源會診”;特情處置從“逐級上報”升級為“智能推送”;海空情保障從“區域觀察警戒”拓展到“體系支撐”。近年來,隨著部隊轉型建設加速推進,該旅多處站點開始加裝多型不同領域國產裝備,該站就是其中之一。
各型裝備工作原理、體制均不相同,對情報質量、情報時效要求更高,對數據積累與分析的能力要求也更高……接裝培訓中,該站官兵從基礎練起,1個月實現實作及格,3個月達到優秀水平。
僅數年時間,該站便陸續完成了對多種型號不同領域新裝備的調試運行、效能驗證。去年,該站官兵先后參與完成多項研究,在海軍和全軍斬獲多個獎項。
官兵開展目力觀察訓練(張大禹 攝 中國網發)
“人才培養不是‘孤峰突起’,而要‘群山連綿’”
“‘師傅’是傳統領域專業骨干,‘徒弟’卻是另一領域技術能手。”宋新華的帶教經歷,道出了該站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先從打破專業壁壘開始。
宋新華的轉型之路頗具代表性:這個曾在傳統雷達專業比武奪冠的專業骨干,主動申請轉崗學習新裝備,白天跟著廠家工程師學信號分析,晚上對著虛擬仿真平臺練數據分析,如今,他帶領的班組,半數以上具備跨專業值班能力。
“人才培養不是‘孤峰突起’,而要‘群山連綿’。”王超介紹,該站構建起“三階育才”體系:義務兵掌握基礎技能考取“崗位通行證”、軍士突破專業限制獲取“跨崗資格證”、軍官深研作戰需求拿到“指揮合格證”。
在系列舉措支撐下,這個站培養出數百名“一專多能”骨干,多人獲“海軍轉型精英先進個人”“練兵備戰先進個人”,形成“專家傳幫帶、骨干挑大梁”的人才梯隊。
在人才支撐下,該站利用重大演習演練,深度嵌入指揮鏈、作戰鏈,做到空情海情更遠探測、更早發現,該站也作為該旅專業人才“孵化器”和“崗位合并、一專多能”的“試驗田”,不斷培養輸送出一大批干部和軍士骨干。
如今,單站單點綜合集成、多站多點區域融合、一專多能復合人才培養等創新手段正在各觀通部隊推廣運用,一人勝任多崗、一站擔負多域的值班執勤成為新模式。
面朝波濤洶涌的南海,陳俊誠在電子海圖上劃出一道弧線:“從這里生成的每一條情報,都連著萬里海疆的安危。”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