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被稱為“智慧元素”,在維持機體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原料,攝入過多或不足都會影響人體的甲狀腺功能,如促進生長發育、參與腦發育、調節新陳代謝等。而臨床中,仍然有很多患者對碘攝入缺乏正確的認識,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補碘那些事兒。
近期,39歲的劉女士到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科就診,自訴2年前發現甲狀腺結節,大小為0.90cm×1.13cm,當時未予以特殊處理。此次前來復查,甲狀腺彩超顯示甲狀腺結節明顯變大,大小為1.21cm×1.78cm。劉女士很害怕,覺得結節突然變大是不是轉為惡性了?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徐書杭追問病史后得知,劉女士聽別人說甲狀腺結節吃碘會變大,因此一直食用無碘鹽。徐主任叮囑她回家后正常食用加碘鹽,六個月后再復查甲狀腺超聲,結節沒有再增大。
門診有很多類似劉女士這樣的患者,認為有甲狀腺疾病就不能吃碘鹽。那么,碘攝入過多和過少究竟會有什么危害?甲狀腺疾病患者真的不能吃碘鹽嗎?
專家介紹,當長期碘攝入不足,就會導致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分泌減少,引起身體的一系列損傷。如果在胎兒和嬰幼兒時期,會影響大腦發育,甚至導致胎兒流產、早產、死產和先天畸形等,嚴重造成克汀病(以癡呆、矮小、聾、啞、癱瘓為主要臨床特征);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造成地方性甲狀腺腫;成人缺碘會導致甲狀腺腫和甲狀腺功能低下,易疲勞、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如果長期碘攝入過量,可導致甲狀腺自身調節失衡和功能紊亂,進而導致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還可誘發或促進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發生和發展。碘攝入過量還會對妊娠婦女健康和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研究顯示,過量的碘攝入會增加妊娠晚期亞臨床甲減的風險,可產生一系列如流產、死產、胎兒發育遲緩等危害。
甲狀腺疾病患者該如何科學補碘?甲狀腺疾病復雜多樣,每種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都不同。因此,不同甲狀腺疾病患者應遵循個體化原則,科學補碘。
1. 甲亢:在甲亢癥狀較重時期盡量避免攝入碘,可食用無碘鹽;病情得到控制后可少量攝入含碘鹽,盡可能忌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和藥物(如胺碘酮、碘含片)。
2.甲減:對于甲狀腺全部切除或完全破壞導致甲減的患者,因攝碘和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器官已不存在或喪失功能,因此食用加碘鹽或不加碘鹽對甲狀腺無明顯影響。如果為甲狀腺腺葉切除或甲狀腺組織尚有殘留,可以正常飲食,包括食用加碘食鹽,但應避免長期大量進食高碘食物。對于碘缺乏導致的甲減患者,應當補碘,食用加碘食鹽是最有效的方法。對于碘過量導致甲減的患者,需嚴格限制碘的攝入,盡量食用無碘鹽,避免攝入高碘食物。自身免疫甲狀腺炎導致甲減的患者,可適當攝入碘鹽,避免攝入高碘食物。
3.甲狀腺結節:多數甲狀腺結節的致病因不明,但是當碘攝入量過多或不足都會使結節的患病率升高,所以應當適碘飲食。注意避免長期大量進食高碘食物即可。
4.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為滿足母體及胎兒對碘的需求,所有妊娠期甲狀腺疾病患者不論甲減、甲亢或甲狀腺結節,均應食用加碘鹽。
普通人應該如何補碘?根據《中國居民補碘指南》推薦,根據尿碘水平判斷人群的適宜碘營養狀況,兒童和成人、孕婦、哺乳期女性的適宜尿碘水平分別為100—199μg/L、150—249μg/L、≥100μg/L。目前,常用的補碘方法以食鹽加碘為主,也可以攝入含碘營養素補充劑、富碘食物。我國國內的加碘鹽每10g鹽含200—300μg碘。也就是說,對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每天攝入5—6g鹽即能滿足足夠的碘攝入。含碘營養素補充劑一般多含100μg碘。部分海產品如海帶、紫菜、帶魚、干貝等碘含量比較高,二兩干海帶、紫菜含碘含量高達36240μg、4323μg,而海鮮中的魚類含碘量普遍不高,二兩帶魚、鱈魚、魷魚的含碘量分別為40.8μg、36.9μg、12.3μg。因此,普通成人可根據自身碘營養狀況,合理食用加碘鹽和含碘食物。孕婦和哺乳期女性對碘的需求量大于普通成人,因此除了正常食用加碘鹽外,還鼓勵攝入含碘豐富的海產食物,如海帶、紫菜等。通訊員 殷舒月 陳瑩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錢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