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親愛的莉迪亞】重聽新感悟,管家太太的啟示~-全球快看

            重聽【親愛的莉迪亞】之后又有一些新的感悟,具體的就是朗博恩的管家太太對莉迪亞的偏見,和她做久了管家認為自己能去決定如何對待客人,引發自己的思考

            在分析之前,我覺得這個事情就是人心偏向,其實之前在生活中就已經知道了,比如我在親友中就會跟某位更投契,就是很喜歡,有些就是不太喜歡,比如別人對我,有人就是對我很和善,有些就是不太喜歡我


            【資料圖】

            但分析之后,發現不是,這屬于認知和決策行動上的問題——在收獲成長上,還是分析代替感覺吧,感覺自己的感覺挺不靠譜的。。。。

            以個人偏見+偏聽一言作為不變的認知指導決策,并不通過事實來復盤迭代認知。首先,我們肯定是有一些認知假設的,第一印象什么的,來指導決策,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作為永久標簽貼在他人身上,覺得那是無期徒刑一樣的定義。。。認為一個人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這是我們的判斷,但是,要根據現實來驗證,不要停留在“我是對的”的這個低層次,不用為了維持自己的正確性而枉顧事實

            具體是管家太太覺得威克姆先生品行不好,就覺得跟威克姆私奔的莉迪亞品行肯定很差,就通過自己的手段給她安排條件很差的偏僻住處,臆斷莉迪亞肯定想勾引達西先生,自己跑去倚老賣老的打斷還自以為是的警告,她以管家身份都能使喚主人家兄妹兩——表面上肯定是冠冕堂皇,實際上就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難道是真的為了主人家好么?這種“為了你好”并不關心主人家是如何想的,只是維護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正義罷了——那還不就是為了自己

            想起來林綿綿的《和前夫一起重生》里面,豪門男配在女主說了自己會加班后,還是等了她一個多小時,就是用這種引發的愧疚讓女主跟他去參加朋友聚會——我犧牲了,你也要犧牲才公平,但是,往前追溯,女主已經告訴他不要去做第一步的犧牲,他還是去做,為了他自己,也沒有考慮女主加班很累只想休息不想應酬,就自顧自的用第一步犧牲去要求女主的第二步犧牲,這種套路一定要破解

            管家太太也是,她的自以為是的判斷,并沒有跟主人家溝通,就去給主人家的客人判刑并自作主張的處理——我的確是比較討厭她這樣對待莉迪亞,看小說的時候好像代入自己被這樣可笑的冒犯,然后有情緒

            所以,我要警醒,我一定不能像這個管家太太一樣,絕不打著為自己為當事人好的旗號,不跟當事人商量,然后自作主張的為當事人做一些決定或者插手他的事情

            初步預判和貼標簽是有本質區別的,初步預判是帶著一個初始認知,去實際中驗證迭代認知,指導決策,并且還有不斷的復盤迭代認知,而貼標簽就是,把初步判斷作為永恒的認知指導決策,這樣的行動就跟死胡同循環一樣,沒有意義,浪費生命。。。

            又想起來另外一種死胡同循環沒有意義的行動,把初步判斷當永恒認知是錯誤行動,而已經完成認知建設、判斷為無效行為的行為,也是浪費的

            這是跟姑表姐聊天的時候感悟的,她各種的舉例婆婆一家的奇葩,不斷的,“她****”、“哦,還有,她****”、“她們家還****”,簡直都說不完的糊涂事,我當時跟她說,跟糊涂的人有什么好計較的呢,她就是糊涂啊,你怎么可能改變一個60多歲的糊涂人?她的事情肯定都是糊涂事啊,不用搜集許許多多的事情證明她是個糊涂人,不需要證明啊,讓所有人都認可她的糊涂對你的生活有什么用呢?你要做的就是遠離她啊,好比一個聰明人和糊涂人吵架了,錯的肯定是聰明人啊,就好像大路上兩個人碰了一下,一個人破口大罵,另一個人如果清醒的話,就直接走開就對了,要是互相回嘴,那么最后可能都要進派出所

            這種就不是貼標簽了,而是經過無數次初識認知-理解決策-行動復盤-迭代認知-新歸因決策-行動復盤這螺旋上升的n次循環之后,真正的成為了認知之后,就不要再死磕了,這樣的行動也是死胡同循環一樣,沒有意義,浪費生命

            不過回到自己的感悟,來重新反省下自己的一些作為

            首先,我的感悟是管家太太的偏見,然后是偏見下的越俎代庖

            這一個是認知層,一個是決策行動層

            我個人需要警醒的是,關于偏見,結論是,可以有一些偏見——對一些人第一印象不好,這是人的本能本性,不需要壓制,但是不能把這個當成標簽,需要審慎的做決策和行動,并且要做復盤迭代

            但其實人事都是很復雜的,很難去說一個人是好人壞人——只有法律才能有絕對的條款來審判,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基本都是非犯罪的活動場景,個人而言,沒有什么絕對一致的行動準則,有時候心情不好狀態不好啥都不想應對,有時候是積極陽光正能量,怎么能通過一件幾件事情來定義人呢——小說里面經常這樣的設定,《傲慢與偏見》本來說的也就是這個主題

            達西先生在外人看起來傲慢,但其實他并不是對所有人都傲慢,而他區分對象也不是以對方的財產地位來的,所以傲慢是表面的標簽,而整個故事就是從這個表面的標簽認知開始,不斷迭代認知的行為改變循環構成劇情,最后女主形成了她的比較完整的認知,然后婚姻作為書的結局,但是,這個認知也不是永恒不變的,婚姻中的問題歸根不就是這兩種嘛:結婚時就認知錯誤,雖然結婚時認知正確但人是會變的、時間推移后舊認知成為錯誤認知

            第二點是管家太太的自作主張,替主人家做決定,越俎代庖

            這一點我也要警醒

            “不誅心”是我在武老師課里面get的一種理念,就是,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想法就否定一個人,因為想法和實際行動其實差距非常遠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認知不對,這其實不是罪大惡極的事情,比如管家太太如果只是在心里不認可莉迪亞,但是沒有各種針對莉迪亞的行動,那其實還好的,但是,她幾次三番的針對莉迪亞,這就只能從管家太太的位置上下去了

            所以,實際的越俎代庖的行動是最要不得的

            我很早就看到過一種說法,就是為了小夫妻感情好,長輩千萬不要隨便插手晚輩的婚姻,否則很容易就拆散了,長輩的這種越俎代庖就很糟糕,就我這種對婚姻及其謹慎的人看來,能夠領結婚證真的就是為國做貢獻了,長輩這樣橫插杠子搞的感情破裂去領離婚證,真的挺作惡的。。。。

            所以我以前真的錯了,我閨蜜想跟男友分手,我可以陪她做她想做的事情,她想訴說我應該傾聽,她想一個人待著我可以送點溫馨小禮物,她想人陪我可以和她一起去逛街看電影。。。。但我不應該在她猶豫不決的時候要求她趕緊分手,不斷的各種說這男友沒啥可要的。。。。

            我以前不應該去否定家人的生活方式,以后也不應該,我會去溝通和尊重,然后做我能做到的,我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但是不能去要求他們的行為,或者繞過他們去替他們行動——哪怕是覺得自己真心為他們好,覺得為某人好,只是自己的認為,是為了成全自己,而不是對方,很可能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自己覺得好心被當驢肝肺,對方也覺得風評被害

            所有能夠觸動情緒的事情,都是一個放松的機會

            我很喜歡《不羈的靈魂》,以后的人生也會不斷去讀,一生反復讀一本書,這感覺就很美好,但是,上面說,現在就放手,當有什么情緒出現,立刻就放手,即便是去分析,也不能讓放松放手來的更容易些——這我就不能同意了

            但是我同意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我們有非常多的鍛煉機會,每次情緒的出現,都是一次鍛煉的機會,放手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我們也越來越自由

            分析會讓我的放手變得容易——我寫了這么多篇小說分析,都是心有所感的時候去挖掘,然后會覺得自己更清晰——以前的自己是糊涂的,我覺得自由是需要智慧和清晰的,只有學習分析才能幫助更有智慧

            什么都不清楚就立刻放手,個人覺得是做不到的,“不清楚”是認知層,“放手”是行動層,怎么能沒有認知就直接要求行動呢?這不就是童年時武斷的父母——多么讓人討厭啊

            不過,的確,情緒不是什么不好的東西,以后有情緒了,就這樣分析好了^_^,多么棒啊,情緒是一種動力呢,沒有動力,就沒有行動啊

            這篇就到此為止了吧

            over~

            忽然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忘記自己的事,總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找找看有沒有圖

            get了,原來是,邊界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好人壞人 夫妻感情 傲慢與偏見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