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蘇荇
5月20-21日,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第75站暨臺山都斛東滘口勝利大營救文化之旅活動在江門市臺山都斛鎮大綱村、東滘口以及端芬鎮海口埠舉行,實現定向運動與南粵古驛道各路段的聯動呼應。
本站賽事由國家體育總局文化發展中心指導,廣東省體育局、自然資源廳、文旅廳主辦,廣東省社會體育和訓練競賽中心、廣東省戶外運動協會、廣東省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志愿者協會、江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臺山市人民政府承辦,廣東省體育彩票中心、臺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臺山市都斛鎮人民政府、臺山市端芬鎮人民政府協辦。
(資料圖)
古驛道+全民健身
今年是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及其品牌賽事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進入第8個年頭,本站賽事是繼2017年之后再次跑進江門臺山。臺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素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臺山”之美譽。本站賽事吸引了近500名粵港澳三地選手報名參賽。
賽事首日進行少兒組、專業組、成年組團隊定向賽,次日少兒組、專業組、成年組、體驗組短距離定向賽。值得一提的是,體驗組中除村民組、大眾組、親子組外,賽事組委會還專門設置了銀信后人組,實現僑鄉文化、銀信文化與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有機聯動。
臺山是著名的“排球之鄉”,是目前世界九人排球運動開展得最好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國排球半臺山”。臺山人對九人排球運動情有獨鐘,將九人排球作為全民健身的群眾性體育運動進行傳承,并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賽事期間,為推動全民健身與僑鄉文化深度融合發展,賽事組委會在海口埠“廣府人出洋第一港”主題公園排球場組織了2022年南粵古驛道·臺山海口埠男子九人排球精英賽。賽事組委會還在海口埠舉行了自行車騎行定向賽。
古驛道+文旅融合
2017年,臺山古驛道“海口埠—梅家大院”段被列入全省首批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8個示范段之一,進行保護修復及活化利用。該示范段主要為6.3公里河堤觀光道和陸上7.5公里古驛道,沿線文化資源豐富,分布著海口埠遺址、電視劇《狂飆》拍攝取景地梅家大院、臺山市五邑名村“東寧村”、中國傳統村落“浮月村”、臺山最古老的墟鎮之一“上澤墟”等節點。
端芬鎮海口埠是“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有著重要的海絲文化遺存,承載著極其豐富的僑鄉記憶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經過活化利用,融合了文化體驗、鄉村旅游、戶外運動和休閑度假,現已成為充分展現臺山海外華僑銀信緣起、遞送、歷史作用與現實文化價值的平臺。
為進一步整合旅游文化資源,按照“多彩臺山,魅力僑鄉”鄉村振興示范帶的規劃,端芬鎮還圍繞“海口埠、梅家大院”兩個核心連片規劃,將海口埠和梅家大院兩個景區進行緊密的聯系,通過陸路風貌帶、水路風貌帶將資源串聯,打造“僑鄉圓夢·僑鄉風情”段。
古驛道+紅色記憶
1941年底,日軍攻占中國香港,并對在香港避難的大批中國文化名人展開瘋狂搜捕。黨領導下的東江縱隊歷時半年,從香港秘密轉移了800多名文化名人到后方,如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胡繩、夏衍等。這次營救,無一人被敵人截獲,無一人死傷,為我國革命事業和文化發展保留了極其寶貴的“星火”。此舉贏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贊譽,被認為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勝利大營救”(又稱“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
都斛鎮東滘口是營救行動中粵西海上交通線的登陸點,當時的大營救臨時指揮部和秘密匯聚點設在了臺山人陳秋帆擔任總管的大中華酒店中。大營救期間,陳秋帆利用其大中華酒店及斗山陳氏的社會關系,幫助大量文化名人成功撤離。
按照廣東省政府的南粵古驛道工作部署,都斛鎮以東滘漁村為抓手,實施臺山都斛“勝利大營救”粵西海上交通線及東滘口登陸舊址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項目,充分發揮“古驛道+”綜合效益,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全面提升東滘漁村風貌,提升場地價值,促進“農漁文旅體”多業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活動現場,賽事組委會在東滘口舉行“勝利大營救”情景演出及圖片展,揭幕“潮涌東滘口 星火傳九州”中國文化名人勝利大營救展覽館,以此宣傳東滘口在粵西海上交通線中的重要作用,弘揚東滘口紅色文化精神,展示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成果。粵港澳參賽選手與游客重溫三地共同記憶,傳承紅色革命精神。(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主辦方提供
責編 | 詹淑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