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大浦東》連登央視黃金檔 探討人性與價值觀

            《大浦東》以金融業為視角,講述在浦東開發開放過程中,個體命運與時代風雷的熱烈交纏。圖為劇照。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趙海鷹站在黃浦江游船的甲板上,眼前,陸家嘴金融中心林立的高樓如此真切地矗立在陽光底下。他想起自己大學時代收到的人生箴言,“上海,將是未來中國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電視劇在此告一段落,黃浦江從未停止奔騰。

            4月26日,全景式聚焦浦東開發開放的電視劇《大浦東》在央視八套收官。自2018年底首播,該劇已先后在央視一套、東方衛視、四川衛視、山東衛視、央視四套的黃金檔輪番播出。一年半之內,為什么一部電視劇能被反復推上重要平臺的重要檔期,并在第六輪播出時多次拿下單日收視冠軍?長尾效應的答案,就在現實之中。

            不久前,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7)報告發布,上海位列第四,在連續三期排名第五后前進了一位。國際金融人士緣何看好上海,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設如何從無到有闖出一片天,上海的城市品格又在此過程中發揮了什么作用……如是種種,作為一部以金融業為主線來記敘浦東開發開放的電視劇,《大浦東》或多或少有跡可循。在紀念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時,在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當下,該劇的一大價值即在于此——它復盤“只爭朝夕、勇立潮頭、崇尚科學、開放包容”的浦東來時路,更映照著今天每一次太陽升起時奔騰不歇的黃浦江、日新月異的大浦東。

            從一張飛樂股票到一座金融之城,真實印跡踏出時代的回響

            《大浦東》的劇情從一張“飛樂股票”開始:1986年冬天,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訪華,收到一份珍貴禮物。那是一張中國飛樂音響公司的股票,來自“世界上最小的證交所”——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

            現實中,蔚為壯觀的新中國證券市場,就是從當時那個小小的營業部開始的。很多上海人記得,那個營業面積不足14平方米的地方,不僅營業廳里擠滿了人,室外1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排成隊,院子外的馬路邊也總是排著長隊。

            從這個業務部開始,劇中一點點釋放著浦東開發開放、中國金融業夢想生花的信號。

            劇中人為楊浦大橋的建設方案據理力爭,摹寫的是現實里橋梁設計專家林元培等人當年驚心動魄的論證過程。故事里的年輕記者要在上海世界貿易中心協會成立大會上采訪“大人物”,華裔經濟學家林先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他正是寫出了《開發浦東——建設現代化的大上海》研究報告、共編寫出12份浦東開發方案的林同炎。此外,圍繞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等議題,持保守立場的經濟學教授、現身說法的上海首家股份制試點企業總經理、解讀政策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處代表等爭論不斷,觸及的無不是當時人們對于新生事物的真實反應,也體現出各層面人物在一段風雷激蕩時代中的蛻變與努力。

            蟻群萌動,預示著一場“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大變革到來。隨著劇情展開,觀眾看到浦東開發開放后創下了多少個“中國第一”——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曾評價:“《大浦東》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從電視劇藝術的角度為觀眾掀開了金融業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以全新視角踏出時代回響的一次創作。”

            從年輕人的拼搏到心靈史的構筑,故事依然具有當下價值

            如果說金融與浦東發展的大事記是《大浦東》的敘事骨架,那么一群在時代大潮中為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美好生活而拼搏的年輕人群像,構筑了故事的血肉。編劇通過事業、愛情、友情的編織,展現他們的命運浮沉,也深刻探討金融人的欲望和抉擇。

            1980年代末,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堪稱天之驕子。在東海財經大學經濟系,趙海鷹、陳夢蕾、謝天陽、吳一白等人都對未來無限憧憬,他們希望學成后能進行金融創業,在上海締造金融熱土。只是,年輕人還沒高飛,先在家門口折了翅。趙海鷹一心想著出國學習,但得不到父母同意,只能拜托洋涇街上孫媽媽的兒子在黑市兌換美元,導致自己退學、錢春生入獄。

            在這段“陣痛”的情節里,觀眾可以回望到改革開放初時各種金融、法律制度的探索過程。上世紀90年代,浦東的熱土也給所有身在上海的人心頭點了一把火。外匯買賣、股市風潮、個體經商、下海浪潮,這些時代特定的關鍵信號撲向彼時的年輕人。君子豹變的途中,誰守住了初心,誰丟掉了底線,誰又可能被時代拋下,這些都是劇中的年輕心靈遇見的困難之處。退學后的趙海鷹悵然若失,站在教室外偷偷張望,徐教授讓他上了最后一堂課,也是金融專業人最重要的人生課:面對金錢的誘惑,首先要學會堅守底線。這段話奠定了《大浦東》探討人性與價值觀的基調。

            劇中有句臺詞,“上海是投資者的天堂,而不是投機者的天堂”,放在今天,它依然擲地有聲。一切正如編劇張強所希望的,“劇中呈現出的心靈激蕩,能給當下正在創業的人們帶來些許啟迪”,而這也是《大浦東》能常播常新的一重意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大浦東》 人性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