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臘八”將至 這些臘八習俗你知道多少

            民間有民謠:“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蒸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臘八節離真正過年還差很多天,怎么就說是過年呢?古書記載,先秦就有“臘祭”,傳說從上古帝王神農氏、堯帝開始,每年在十二月底進行“臘祭”,以報答農神護佑,祈求來年豐收。到了漢代,“臘祭”一般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后世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風俗通》里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舉行祭祀時,古人要備上好酒好菜,場面隆重,不亞于過年,這也許正是“過了臘八就是年”的最初說法。那“臘祭”,在臘八節,其臘字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意新舊交替,辭舊迎新;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祭祖祭神,為慶典之日;三曰“臘者,逐疫迎春”,就是說從臘八開始,都是好日子,辟邪驅疫,迎接新春到來。那臘八與臘,完全是一派節日景象,有著年的喜悅。

            小時候到了臘八,便感覺有年的滋味,我們常唱:“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那順口溜中的殺豬,可是貧困年代最熱鬧的年味兒,我感覺年就是從殺豬開始的,愈加濃烈起來。年豬殺得差不多了,看著大人們置辦年貨時,我們又唱:“糖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兒,老婆兒要買裹腳條兒。”那唱詞里的年貨很簡單,其實每年到了臘八,家家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備年貨,有雞鴨魚肉,臘肉臘魚臘干菜,還有冬米糖、炸鍋巴、年糕、新衣裳、春聯、爆竹等等,不勝枚舉,五花八門。有的人家還做黃澄澄的黏豆包,那主婦做著還唱道;“臘月八,蒸豆包,熱氣冒,香味飄。”

            臘八節,是相當重要的節日,相傳臘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這一天,各寺院煮粥敬佛,后傳到民間,人們也煮食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早在宋代,臘八喝粥已成風俗,皇帝給眾臣賜粥,百姓熬粥饋贈親友。有人說,岳飛率部抗金,趕上數九寒天,老百姓們爭相送“千家粥”,讓岳家軍飽餐后得勝歸來,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人們為了紀念岳飛,煮粥就成為習俗。吃臘八粥,意義在于預示一年的豐收喜悅,深藏很多美好期盼,所以又叫“福壽粥”“福德粥”,民間說吃了后,可以增福增壽,年景樂滿。從某種意義上說,年是從吃臘八粥開始的,那臘八伊始,年就開始了。

            一過臘八,就算邁進年的門檻,年味兒也越來越濃郁了。臘八之后,是祭灶、掃房、寫春聯等年俗活動,民間還有吃臘八蒜、臘八面、臘八豆腐等食物。更有趣的是,臘八前一天,有地方人用盆舀水放在院子里,等水結冰后,在臘八節當天把冰取出來,敲成碎塊,傳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以后,一年都不會肚子疼。記得兒時,鄉下人過臘八節,一些姑娘小伙子們,在一起排練秧歌,他們敲著震天鑼鼓,吹著動地嗩吶,邁著歡快舞步,踩著高蹺,前呼后應,那女子耍浪,男兒歡實,熱熱鬧鬧地在喜慶。我看在眼里,心生火花,便帶著一群小孩伢子們,跟著舞蹈起來,唱著跳著,瞎鬧起哄。(鮑安順)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臘八 過年 迎春 春節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