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北安烏魚繡傳承人:非遺不是陳列在博物館 用于生活才能得到傳承

            日前,在黑龍江省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內,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春艷正和繡娘一起“飛針走線”。

            烏魚繡是金代傳統刺繡,吸收了烏裕爾河流域各民族刺繡技法,形成獨具特色的刺繡流派。北安市是烏裕爾河源頭,是烏魚繡的起源地之一。王春艷是北安烏魚繡第四代傳承人。

            她介紹,烏魚繡在繡制人物皮膚、五官、毛發時,要用比頭發還細的桑蠶絲線;下針時,不同于一些刺繡慣用的“小針腳”,多用粗獷的“長針腳”繡出靈動細致的圖案。烏魚繡融合了細膩與豪放兩種特點。

            “靈感、創新、寓意,是一幅好繡品具備的元素。”王春艷認為,不斷鉆研創新,賦予作品獨特的靈魂,應是非遺傳承人具備的特質。

            多年前,王春艷也曾為生計奔波。“那時候沒人知道烏魚繡,用再貴的原料,花再多心思,也賣不上好價錢。”她說。為打出品牌,她四處布展,參加各種比賽。漸漸地,烏魚繡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同時,北安市政府為烏魚繡申報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免費為王春艷提供300平方米的展館場地。王春艷創立了烏魚繡技能培訓學校,將繡藝免費傾囊相授。截至目前,已培訓3000多人;并組建繡娘團,一些貧困戶靠刺繡實現脫貧。

            李云霞從去年起跟著王春艷學習烏魚繡。“刺繡對體力要求不高,心細就成,時間上也自由。”李云霞說,現在給香囊、扇子等物件繡制圖案,不但能掙錢,還豐富了生活。

            王春艷感到欣慰。她說,非遺的意義不是陳列在博物館,只有用于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徐凱鑫、劉赫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北安烏魚繡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