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成為坊間熱議話題。一方面有人憂心“頗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沒‘錢’景,還可能不好就業”,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力挺,并伸手“團寵”。
“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畢業于北大考古系的樊錦詩近日通過寫信,表達對鐘芳蓉的祝福和希望,同時還送去《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進行勉勵。
“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非常感謝微博上考古界老師們對我的鼓勵!”鐘芳蓉隨后通過認證微博回應稱。
考古圈喜提熱搜,平日里認真嚴謹的內地文博學者“自然也坐不住”,他們紛紛“翻箱倒柜”搜羅出自家的好書送給鐘芳蓉,希望中國文物保護“后繼有人”。
在此期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國內10多家考古院所聯合率先發起“團寵”鐘芳蓉同學的行動,送出《早期秦文化系列考古報告之二:清水劉坪》《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兩本書,并寄語:“心有夢想,自予光芒。堅守初心,可期可待!”
甘肅省博物館亦緊隨其后,送上一冊精裝《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還提筆送上祝福:“希望你不負韶華,勇于探索,銳意創新,為中國的考古事業作出貢獻!”
“高分報考古專業”上熱搜,既呈現出以考古為代表的文物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但也反映出多年來,文物保護專業長期在高校學科設置中遇冷的窘境。
以中國文物資源大省甘肅為例,“人才緊缺”是中新社記者多年采訪途中反復聽到的“領域困境”。不僅“自身底子薄弱”的一些基層文博單位如此,即使作為在中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跨區域范圍最廣的文博管理機構,敦煌研究院雖已擁有專業科技保護和修復隊伍,但仍滿足不了甘肅文保需求。
“考古需經常在野外比較偏僻的地方工作,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行業,對于一個女生來說尤其如此。”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郭青林4日向中新社記者分析稱,隨著近年國家對文物事業的重視和投入不斷加大,加之媒體不斷宣傳報道,使得大眾對于文物行業了解增多,存在由冷門逐漸變熱的趨勢。
郭青林表示,任何一個事業的發展,人才是第一位的。相信讓大眾深入了解文物保護工作和文物保護事業的意義,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文物事業,壯大文物保護隊伍。(記者 馮志軍)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