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上海徐匯藝術館古色古香的展廳中,一組絢麗多彩、變幻多姿的數字藝術作品頗為引人注目。這組名為“MutatorVR”的藝術作品由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計算機藝術學科創始人威廉·蘭瑟姆(William LATHAM)教授創作,將生物學中的DNA進行了數字處理和藝術加工,讓其以絢麗的色彩不斷盤旋、纏繞,以數字手段模擬并展現DNA的作用過程。
威廉·蘭瑟姆希望能讓藝術汲取不同學科的創意與特性,不斷創新當下信息傳播和藝術創作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科技與創意成為了推動藝術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也為海內外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創作的新方向和新領域。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舉辦的藝術創意谷駐地實踐藝術展“跨·界CROSSOVER”28日在徐匯藝術館開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訪問學者共聚上海,聚焦數字藝術的跨界嘗試,探索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計算機藝術學科創始人William Latham教授、日本跨媒體藝術家牛大悟(UshiDaigo)、英國視覺藝術家凱林·布瑞克(Celyn Bricker)、中國先鋒藝術家陳文華、比利時跨學科音樂藝術組合Passepartout Duo(NicolettaFavari&ChristopherSalvito)等六位國際藝術學者參與駐地活動。來自上海各高校的藝術師生、藝術愛好者、策展人、收藏家等近百人參加開幕式并觀展。
本次展覽策展人、上海交大文創學院院長張偉民教授介紹說,今年展覽的主題是“跨·界Crossover”,其實就是希望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藝術領域的數字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工作者們共同探討當今藝術應該如何“跨界”,讓更多的學科與藝術領域深度融合。“希望這個問題,能讓藝術教育工作者們不斷向多領域輻射、拓展,嘗試不同學科的跨界、重組,引領更為新銳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
自2018年首次舉辦以來,上海交大文創學院的“藝術創意谷”項目已經走過了三載春秋。三年來,藝術創意谷項目邀請了來自美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冰島、德國、比利時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學者來到上海駐地學院,與國內知名藝術家、策展人、行業從業者展開藝術文化交流。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學者們不但會在上海進行藝術創作,參與藝術活動,還會在學院開設講座、工作坊,讓青年學子擔任“藝術助理”,參與前沿藝術創作和跨文化藝術實踐,親身體驗國際藝術行業的魅力。
目前,藝術創意谷項目已經在滬上知名藝術館開展過5次大型成果展,并開設多場校園工作坊、公眾講座,覆蓋總受眾超過10萬人次。
展覽開幕式上還召開了主題為“CROSSOVER藝術”主題研討會,邀請藝術界的知名專家學者、評論家、藝術從業者共同探討藝術實踐型人才的未來培養方向。
上海交大長聘教授,原芝加哥藝術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本次展覽研討會學術主持人喬佛里·阿蘭·羅德(GeoffreyAlanRhodes)教授表示,科技一直是推動藝術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未來藝術實踐型人才培養必備的基礎學科之一。“未來的藝術學科,不但需要融合藝術、人文、科技等多個學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和技術水平,讓藝術能夠融匯多個基礎學科的特點與優勢,創造新的社會價值和產業價值。(記者 許婧)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數字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