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原來古文字也這么可愛 古文字的“表情包”你被圈粉了嗎?

            最近,#原來古文字也這么可愛#登上熱搜,在網友曬出的一系列圖片中,那些原本距離現代生活有些遙遠的古文字,形似如今的“表情包”,仿佛瞬間變得鮮活起來。

            表情包里的中國古代文字

            假如一個個陌生的古文字變成了表情包,你會不會覺得很親切?前不久,有網友曬出了一組古文字“表情包”,很快刷了屏。

            “臭”字像是走路時邁出“六親不認”的步伐,“走”字被聯想成一個小人在跳舞,“異”字像是拍照在比個“耶”,“公”字則像是一個苦笑……

            這些大開腦洞的古文字表情包掀起了一波“曬圖潮”,有人說,甲骨文很可愛,造型特別萌;也有人說,搜索“鼎”的古漢字,找出來的文字造型幾乎都很像簡筆畫的貓咪。

            針對熱門微博中展示的圖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玉斌說,其中提到的古漢字,有的是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還有漢代以后的隸書。

            這些古漢字,為啥這么萌?

            那么,有一個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些中國古文字很容易被聯想成表情包?

            “這與漢字的特點有關系。字母文字(如英文)多是單向的線性排列,而漢字在二維平面上展開,每個字就像一幅圖畫,更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動物、植物、場景等。”蔣玉斌解釋。

            漢字的表意性較強。蔣玉斌說,比如在古文字中,“山”是山的象形,“牛”就用牛頭的形象,“從”則是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的情景。

            “如果分析所有的漢字,可以拆解為幾百個部件,絕大多數部件本來都是象形字。這也使人們在看到漢字字形時,聯想到它可能表示的事物。當然,這些聯想有時是符合漢字實際的,有時則僅是戲說罷了。”他說。

            在那些熱門的古文字表情包里,確實也有的解釋可能不是那么準確。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周忠兵舉例:有一個標注為“龍”字的怪字,在一些傳抄古文字編和清人的印章中就如此釋讀,其出處為宋代金文著錄。

            他說,這些書中著錄了兩件遲父鐘銘文,在記錄“寵光”一詞時,其中的“寵”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從“龍”省從“兄”,一種就是上面提及的那個怪字。

            周忠兵認為,實際上此怪字與中國古文字中的“龍”寫法差異明顯,它為人首蟲身,可能是某種傳說動物的象形,因其讀音與龍相近,故在銘文中可用為寵。故而,將此怪字直接認作“龍”,應該說是不準確的。

            漢字的那些小故事

            除了感嘆一聲古漢字的“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漢字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

            “像古老的甲骨文,單字數在4000個左右,比較豐富。當時的‘字庫’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寫法(異體),有些存在繁體簡體,說明已經過較長的使用時間,比較成熟。”蔣玉斌說。

            “甲骨文當然不是被某個人突然發明出來的,在甲骨文之前,文字的演變應該有很長一段時間,如早于甲骨文時代發現的一些刻劃,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文字的早期形態。”周忠兵說。

            甲骨文的表意性很強,象形程度比較高。蔣玉斌提到,同樣是人形和擊殺兵器“戈”形組合,戈在人側就表示戍守之“戍”,戈在人頸就表示砍頭的“伐”。

            他簡單介紹了古代幾種文字的類型:商周時代主要是用毛筆書寫,書寫載體應該是編聯竹簡或木簡而成的簡冊,以及陶器、玉器等等。甲骨文主要刻寫在占卜用的甲骨上,是當時文字在特殊場合下的應用。

            金文主要是商周時期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鑄作金文先要用毛筆書寫,再用較復雜的程序將筆書鑄出來,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筆書樣貌。

            除此之外,蔣玉斌還提到,“隸書形成于戰國晚期,在西漢以后成為漢字的通行字體。成熟的隸書講究‘蠶頭燕尾’等等。”

            在他看來,了解古漢字的知識,在今天仍有意義。它們記錄下來的一些有益內容,也能啟發今人。(記者 上官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古文字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