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記者12日從國家大劇院獲悉,2020年12月2日、3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制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京城大運河》聚焦于中國大運河北京段,整臺演出共分為五個部分:序曲、第一部分《一支塔影見通州》、第二部分《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部分《漂來的北京城》、第四部分《致敬京運河》。在藝術表現方式上,其主要通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的結合,以套曲的形式表現每一部分的主題內涵。

            《京城大運河》主創陣容強大,包括作曲楊乃林,作詞翁思再、李東才,導演孔潔,舞美設計丁丁,燈光設計胡耀輝,服裝設計宋立,多媒體設計胡天驥。整場演出由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共同擔綱,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飚執棒。

            值得一提的是,杜鎮杰、李宏圖、遲小秋、朱強、陳俊杰、張慧芳、胡文閣、王怡、楊少彭、張建峰、張馨月、譚正巖、康靜、方旭、張凱、白金、孟憲騰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將傾力加盟,共同呈現京劇部分的盛況。

            據估算,《京城大運河》主創主演人員接近200人。

            “這是交響樂隊和京劇合作的藝術上的一次創新,如何讓中西文化交融結合起來,可能是許多藝術家們努力的事情,而《京城大運河》讓這個現實題材以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我認為這是一個破天荒的創舉。”李飚說。

            作為《京城大運河》編劇,翁思再希望能從大運河題材方面有所拓展,“自從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有關大運河題材的舞臺作品已經出現了多部,而我們這部作品另辟蹊徑,集中描繪運河的北京段。”

            翁思再說,“《京城大運河》所歌頌的內容首先具有親民利民、接地氣的意義。回顧整個京城運河的工程,是一個經過科學勘察過程的決策,是古代水利專家的智慧結晶;對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業績羅列和歌頌,也是本作品的特色之一。而在文化方面,230年前徽班通過大運河北上進京,后來在京城的厚土上發育而形成國粹京劇;在此更早的年代,曹雪芹以通州張家灣為來往碼頭,多次于運河南北穿梭,最后在京郊完成中國文學史上的煌煌巨著《紅樓夢》。對這兩個標志性的文化事件,這部作品也給予了濃筆描繪。”

            “《京城大運河》是我國第一部以京城大運河為題材、表現北京歷史文化和現代京城建設發展前景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作品。”編劇李東才說。

            他認為,這部作品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京劇交響化、交響京劇化,“傳統經典當代呈現,既要有歷史滄桑感,又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從而形成一個汪洋恣肆、具有深厚歷史感和強烈現實感的套曲結構。當然,這其中的每一章節都不是單擺浮擱的,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

            在藝術表現力上,《京城大運河》綜合舞美、燈光、多媒體等多種舞臺元素共同呈現。

            據介紹,《京城大運河》舞美最點睛之處在于16塊以“船帆”為主體意向的屏幕。前區的8塊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擬運河上的帆起帆落,同時它是投影畫面重要的載體,通過升降形成不同的空間來配合不同章節的演出,營造相適應的情景。“16塊屏幕,前后呼應,環繞包裹著音樂廳,類似中國長卷畫的上卷和下卷,通過多層次的空間營造演出情境,利用布景運動的美感,讓人物與空間建立動態關系。”此番擔任舞美設計的丁丁說。(記者 高凱)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京城大運河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