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漢代的榮昌夏布,有著一千多年歷史。漢代稱夏布為“蜀布”。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朝時期,榮昌夏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被稱“筒布”“斑布”,是貢布。2008年,“榮昌夏布織造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麻漂白、績紗挽麻團、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工序,歷經千年歷史積淀,依然是榮昌夏布生產繞不開的主要工藝流程。
在榮昌的易合夏布車間里,工人們從麻稈開始,浸泡、打麻、穿筘、上漿、織布工人們將一札札的麻解開,再將一片片的麻片劈成麻絲,取幾根麻絲捻成麻線,再卷成如繭狀紗綻一樣的小團縷。
經過牽線、穿筘、刷漿、晾曬之后的麻線才能用來織布。織夏布的工具是梭子,工人們通過腳和腰部運動使織布機上下的綜片擺動,梭子在兩只手中來回傳遞,將一尺尺的夏布紡織出來。
在牽線過程中,所牽的線,就是編布的經線。經線顏色要白、絲質好、粗細均勻、接頭牢固。每根線的松緊,結實程度,都要求一致,容不得絲毫馬虎。
“一匹布長46米,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要4天才能織出一匹布。”重慶榮昌易合夏布車間主任于正先告訴記者,編織夏布工藝要求高。丟梭推扣力量要均勻,布的平面邊沿要織得平順,伸展,無破爛斷頭,斷線接頭不顯痕跡,緯線稀密均勻。
特殊的氣候和水質造就獨特的榮昌夏布織造技藝,被稱為“中國草”的苧麻與世代相傳的經驗積累,糅合并彰顯著中國古老豐富的民間藝術知識。
服務千載百姓生活的榮昌夏布,其技藝歷經一代又一代傳承人口傳身授,經反復總結和逐步改進,最終形成如今技藝精良的獨特產品。榮昌夏布和榮昌人的智慧早已編織在一起,纏繞出對生活的樸實熱愛與對藝術的樸素追求。
如今以榮昌夏布為原料,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巴渝文化精髓,運用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手法,精心制作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夏布服飾、文創、工藝品等品類,通過大膽創新,賦予傳統工藝以新的生命。其設計既有民族元素的魂,又有當下時代特色,讓傳統夏布回歸現代生活。
現在,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榮昌夏布緊跟時代發展,在著色、定形、創意設計等方面不斷探索和創新,無論在藝術工藝領域亦或經濟實用方面,均有重要一席之地。在國內,由夏布制作的衣服、床品、工藝品等受到民眾的喜愛。而在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夏布及其延伸制品也頗受當地民眾追捧。
中新網記者 韓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榮昌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