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檐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制結構的徽派建筑鱗次櫛比。走進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經濟開發區的黃山徽匠園林古建有限公司時,“震撼”是參觀者們不由自主發出的贊嘆。
圖為11月9日,安徽黃山,潘和平團隊的木作工人在房梁上進行頂層榫卯安裝。中新社發 晏紫 攝
步入該公司車間,迎面一座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木制建筑體,是該公司創始人、徽州木作建筑工程師潘和平與其團隊耗時數年創作建成,目前已被認購。
徽派建筑以興起于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等)而得名,多為明清時期徽商所建。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
潘和平少時開始學習徽派建筑木工工藝,30多年來,練就了設計、繪圖和打制木家具、建設木結構房屋的本領。
走進其中一座4000平方米、名叫“普天同慶”三層九開間五進的古建筑里,門樓出挑,飛檐翹角,門樓上方的九只鳳凰展翅欲飛。兩個碩大的冬瓜梁上,雕刻著拜壽、迎親大型主題圖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該建筑體由百余位工匠耗時一年建成,純手工雕刻了2000多塊構件。
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筑體,從一名木作師到如今中國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筑的建造者,潘和平說:“我摸爬滾打了30年。”
徽州傳統古建筑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他們憑借智慧和經驗積累,建造出很多技藝精湛的徽派建筑。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筑逐漸坍塌破損。如今,部分徽派建筑只能在旅游景區、傳統古村落中,才能掠見其一撇精美。
“徽派古建筑以其巧妙的構思設計,精湛的建筑工藝,集古雅、簡潔于一體,成為建筑學的藝術瑰寶,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潘和平介紹,近年來,其公司先后承接了湖南鳳凰古城、江西上饒、福建泉州等地數十個徽派建筑工程。
潘和平的公司車間內一派忙碌景象,繪圖、劃線、斧鑿等工序有條不紊,木工、石工、雕工等各顯其能。這些“身懷絕技”的匠人,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18歲。他們以師帶徒、口傳手授,讓徽派建筑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76歲的項來富自16歲就跟師傅學做木匠,如今每天還忙碌于現場,揮斧刨料、鋸榫鑿眼等,他神情專注,手法嫻熟,絲毫看不出已逾古稀。
生于1997年的胡明明從事木雕學習已一年,在師傅指導下,他可以雕刻出一些精美構件。他看著手中的刻刀得意地說:“這塊木雕完成后,將鑲嵌在一棟建筑的廳堂上。”
潘和平說:“自己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利用現代科技,將傳統徽派建筑技藝進一步精細化,電腦畫圖、計算機測算、機器打胚都是他高效運轉的秘密武器。”在未來,他還打算把建造徽派民居的技藝傳播至海外,讓更多華僑華人感受中國傳統民居的魅力。
據悉,黃山市近十年陸續投入逾95億元人民幣,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據統計,該市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7個、“中國傳統村落”92個、“安徽省傳統村落”168個,全市現有8000多處地面文物遺存。
作者 晏紫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徽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