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東經濟總量突破11萬億元人民幣,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相比經濟增長持續高歌猛進,一直以來廣東文化發展相對滯后,仍需奮起直追。
在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動文化強省建設,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努力塑造與廣東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2021年,廣東將大力提升文化事業發展水平。開展嶺南文化“雙創”工程,修繕、保護和遴選新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廣東音樂、地方戲曲等嶺南優秀傳統文化。
“建議政府要加大力度對潮劇等嶺南傳統戲曲的保護和支持,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要加強對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和教育,旅游部門和企業要推動傳統藝術和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為傳統文化的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25日下午,廣東省人大代表、潮州市潮劇藝術培訓中心主任鄭舜英在該大會的“代表通道”上發出呼吁。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劇代表性傳承人,鄭舜英早在1978年就從事潮劇表演,1995年開始帶學生,不少學生如今已成為了劇團的主角、藝術骨干。在她看來,潮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要依靠潮劇人才的發掘和培養,要發揮老一輩藝術家的作用,通過收徒拜師、劇目傳承、傳幫帶等形式,為潮劇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要在敬畏傳統、守住潮劇正統的同時,創排與時俱進、符合時代主題的精品劇目,給傳統文化賦予現代意義、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鄭舜英如是說。
廣東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大力發展4K/8K影視、數字出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文化產業異軍突起、逆勢上揚,展現出強大的成長潛力,已經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劉濤認為,廣東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劉濤建議,政府要完善創意文化產業政策,從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加強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文化產業支持,破解文化新業態困境,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廣東將深化文旅融合,抓好標志性景區景點、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等建設,開發紅色文化、南粵古驛道等,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對此,廣東省人大代表、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認為,大灣區各地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灣區精神人文家園凝聚力。以江門為例,保護利用好如良溪古村、開平碉樓與村落等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遺產資源,以及僑批(銀信)檔案,有利于三地增強本土文化認同。
踏入“十四五”時期,廣東文化建設將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互促進。《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稱,廣東要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加快發展優勢產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新業態集群;推進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
該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廣東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8%,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過6%。
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產業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