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敦煌壁畫中牛也有“異域風情”“眾牛圖”折射出敦煌文化創(chuàng)新融合

            肌肉緊繃、驚恐回望,一頭被獵人踏馬追逐的受驚野牛躍然眼前。

            這幅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狩獵圖,繪于距今1400多年前的西魏時期。較之唐代壁畫的純熟,早期壁畫更具想象力和原始的美感。

            “只用寥寥數(shù)筆,古代畫工就勾勒出山林逐獵的緊張氣氛和野牛的雄健姿態(tài)。”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楊秀清說。一些西方研究者認為,這幅壁畫與19世紀印象派繪畫有異曲同工之處,不苛求細部,重在營造整體氛圍。

            楊秀清介紹,敦煌壁畫中關于牛的畫面眾多。古代畫工從大自然、社會生產(chǎn)、佛教故事中廣泛取材,創(chuàng)作出了形態(tài)各異的牛。

            農(nóng)夫揮鞭、黃牛犁地,莫高窟第23窟的雨中耕作圖描繪出唐代的農(nóng)耕生活。在第445窟的壁畫中,牛犁地用的是當時先進的生產(chǎn)農(nóng)具曲轅犁。

            敦煌壁畫中,不少與牛相關的畫面都與佛教故事有關。在第148窟,有一幅牛王救太子的壁畫。畫面中,一群牛圍繞著一個臥地之人,牛王舔舐著他的眼睛。

            楊秀清說,這幅壁畫講述了一個向善的故事。利師跋國有善友、惡友兩位太子。為替百姓尋寶,兩人出海歷險,終于找到摩尼寶珠。不料惡友太子心起歹意,竟奪走寶珠,并將哥哥的眼睛刺瞎。善良的牛王在看到因饑餓暈倒的善友太子后,輕輕舔舐他的眼睛,將刺舔出。

            敦煌壁畫中的牛也有“異域風情”。在莫高窟第61窟的甬道,繪有“黃道十二宮”,也就是人們今天常說的“十二星座”,金牛座就在其中。

            觀天象、占兇吉,是古代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楊秀清說:“中國有二十八星宿,西方有黃道十二宮。后者在唐代就已傳入中國。這幅壁畫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例證。”

            楊秀清說,敦煌地處多元文明交匯處,“眾牛圖”折射出敦煌文化創(chuàng)新融合、兼收并蓄的特質(zhì)。這也是今天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密碼。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張睿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內(nèi)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敦煌壁畫 敦煌文化

            相關內(nèi)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