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飲食考古了解古人飲食的樣貌 古人吃得很“現代”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圍著紅火的暖意,喝著未濾的新釀,瞧著窗外將至的暮雪。白居易與友人的這份兒愜意,跟現代人在雪花紛飛的寒天里“吃著火鍋唱著歌”的勁頭兒實有一拼。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確有天大的學問。

            無論是八大菜系、烹飪技法,還是滿漢大菜、民間小吃,抑或是歷史典故、民俗文化,但凡從中拎出一兩個細節來,就能侃上個三天三夜。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之處,可見一斑。

            千百年來,美食帶給人的怡然與感動早已融入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研究古代飲食對于今人有何意義?在今天,通過考古發掘研究,人們正越來越了解古人飲食的樣貌。但在回答這些具體問題之前,咱們先聊聊幾樣來自古人的“好吃好喝的”。

            最早的面條在中國,還是小米面的

            2019年,一首《大碗寬面》火遍大江南北,也讓人好奇這“大碗”里裝的是什么面?

            有網友認為,歌詞里的“寬面”說的應該是陜西的扯面,也叫褲帶面。陜西八大怪里有一條“面條像褲帶”,指的就是這種又寬又長還帶點兒厚度的面條。

            由此想來,難怪古代曾管面條叫“湯餅”。

            然而,中國最早的面條并不是使用今天常見的小麥面粉,而是4000年前的先民用小米面做出來的。

            據報道,2002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在發掘青海喇家遺址時,在一只倒置的陶土碗底發現了長約50厘米、直徑約0.3厘米的面條,后經科技考古人員對面條殘留物的植硅體、淀粉和生物標志化合物等進行綜合系統分析后,最終確認這碗面條的成分是粟,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小米。

            這一考古發現是中國先民在4000年前就已經開始制作面條的直接證據,也是目前已被發現的最早的面條。

            炸醬面、陽春面、臊子面、油潑面、刀削面、擔擔面、熱干面、片兒川、竹升面、羊肉燴面、牛肉拉面……

            時至今日,中國的面條已經繁衍出眾多品類,全國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面條美食。盡管用料與做法千變萬化,人們對美味的追求卻從未改變。

            酒要少吃,事要多知

            “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單從這句俗語便能看出,中國人對酒自然是喜愛有加。

            相傳,中國人造酒起源于夏商時期的儀狄、杜康。實際上,我們釀酒喝酒的歷史可比這早得多。考古學家已經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了距今約9000年的酒的證據。

            古人對酒器的喜愛也值得一提。青銅鸮尊、豕尊、盠青銅駒尊、象尊……早在商周時期,青銅酒尊的鳥獸形象之多就令人眼花繚亂。

            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杜廼松《論青銅鳥獸尊》一文介紹,目前已經出土的青銅鳥獸尊包括鳥、鸮、鴛鴦、鴨、牛、犀、羊、豬、馬駒、象、虎、犧、兔等十余種形象。

            青銅鳥獸尊器類之豐富,足以表明古人對此類器物的重視程度。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古人愛酒,似乎將“醉醺醺”當作一種個人精神與自然意境相連互通的狀態。

            當然,老話兒也講,酒要少吃,事要多知。無論是出于健康還是酒德的考慮,還是要勸一句正讀此文的朋友,未成年人不飲酒,飲酒莫要貪杯。

            有理想,有遠方,還要有火鍋

            沒有什么事情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一群人圍桌而坐,想吃什么就涮什么。火鍋這種吃食(吃法)不僅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更契合紅火、團圓、包容的文化內涵。

            那么問題來了:古代也有火鍋嗎?

            據媒體報道,在位于江西南昌的漢代海昏侯墓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件三足支撐、肚大口小、下連炭盤的素面銅器。有觀點認為,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火鍋”實物。

            但也有專家表示,從炭盤盛放的燃料量估計,這件器物可能無法實現類似今天火鍋的功能,最多算個“保溫器”。

            可以確定的是,現代人常吃的鴛鴦鍋、九宮格,古代已有雛形。《三國志·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記載“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這里的“五熟釜”就是一種內嵌隔板的銅鍋,可以分隔出不同區域,實現“一鍋多吃”。

            到了宋代,火鍋已在民間風行。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按照今天的理解,這里的“暖爐會”就是“火鍋party”。

            古今對比:古人吃得很“現代”

            不僅是吃食,一些今天看來很“現代”的飲食習慣,中國古代也早已有之。

            比如我們今天鼓勵的“夜間經濟”,宋代就已出現。《東京夢華錄》記錄了“夜市直至三更盡,纔五更又復開張”的景象,還記載了夜市上的“果不翹羹、灌腸、香糖果子之類”,甚至“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如此看來,深夜食堂、夜市大排檔什么的,在宋代已是普遍。

            此外,《東京夢華錄》還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可見,與今天的許多白領上班族一樣,宋朝也有不少人不怎么在家起火做飯。

            再如,為了防控疫情,我國多部門提倡大家分餐進食。其實,分餐制在中國同樣古已有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撰文指出,分餐制的歷史可上溯到史前時代,經過了不少于三千年的發展過程。

            隨著飲食禮儀的形成,正式的進餐場合有了考究的餐具,也出現了擺放餐具的食案。古人席地而坐,以低矮食案為餐桌,一人一案,分餐而食。

            到了唐代,高椅大桌開始流行,家具的變化直接影響了飲食方式。會食制大體誕生于此時。

            觀察《韓熙載夜宴圖》,賓主數人分坐床上和靠背椅上,面前的桌上擺放著各自的果品佳肴。回想疫情期間單位食堂里一人一桌的場景,是不是有幾分相像?

            我們今天為什么要研究飲食考古?

            聊了這么多,您可能會問,通過考古了解古代的飲食,有什么用?

            首都師范大學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指出,飲食考古不僅關注食物本身,更要透過食物觀察人,通過了解人們如何獲取、分享食物,研究與食物相關的人類社會、文化乃至精神世界的發展變化。

            “關于飲食,我們有大量的歷史文獻,正史、詩歌、筆記、小說等等各種文獻都可茲利用。”范佳翎表示,此外,考古資料能夠提供更多信息,揭示更多細節。但整體來說,獲得關于飲食的考古資料還是很難的,因為有機物難以保存。這也是飲食考古的第一難點。

            那么,今天有可能復原古代的飲食嗎?

            事實上,近年來科技考古、實驗考古的成果已經展示出根據考古資料復原飲食的可能。

            就以上文提到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古酒為例,研究該問題的美國考古學家與一家啤酒公司合作,“復原”生產上市了“賈湖城”(Chateau Jiahu)啤酒。

            嗯……九千年前的啤酒,喝了會不會上頭?

            從考古學研究的需要出發,在分析成分的基礎上進行復原實驗,也是考古研究鏈條上的一環。

            再如前文提到的青海喇家遺址面條,范佳翎介紹說,復原實驗就已經驗證粟黍磨粉通過壓制的方式,能夠制作出遺址出土的面條狀食物,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和支持。

            考古學的科學成果應該轉化為公共知識。在此也向大家介紹一個致力于推進考古學科普的公號“考古觀察站”。這是國家文物局、發改委等5部門《“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支持的公共考古平臺。該《行動計劃》由國家文物局、發改委等5部門于2016年聯合發布,旨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相結合,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化消費,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在此框架下,“考古觀察站”于2020年5月成立,致力于利用各類新媒體形式,打造一個“知識點+價值觀”“科學+有趣”的公共考古平臺。

            范佳翎表示,飲食考古研究讓我們了解人類如何從狩獵采集走向農業生產,如何馴化了五谷六畜,對這些資源的獲取和掌控又如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今天型塑于過去,甚至可以上溯至舊石器時代,對過去的了解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今天。”

            記者:李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飲食考古 古人飲食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