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盛傳“菏澤呂陵鎮挖掘出兩千多年前呂后的漢墓”,記者9日驅車菏澤實地探訪位于該市呂陵鎮的孫大園堌堆遺址發掘現場,經向考古人員核實得知,已發現的漢墓與呂后墓并無關聯,多為百姓墓。考古還發現了豐富的龍山文化遺存和少量的北辛文化遺跡。
地處黃河中下游,山東菏澤堌堆文化遺址分布眾多、布點密集。2020年4月,為配合魏樓水庫項目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菏澤當地文物部門做基本勘探時,發現了孫大園堌堆、侯莊堌堆、侯莊西遺址。坊間傳說,呂陵鎮是因中國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后和諸呂安葬在此而得名。
近期,山東省文物考古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孫大園堌堆遺址發掘工作,150余座漢代古墓相繼在這里被發現。
當天,中新社記者專程趕赴孫大園堌堆遺址發掘現場,在采訪時看到,考古人員正在探方中用手鏟、刷子發掘清理人骨、陶片等遺物,揭開掩埋于地下的文化層的“神秘面紗”。
“整個遺址面積達1.3萬平方米,年代跨度比較大,從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東周一直到漢代。我們正在配合工程做搶救性發掘。”孫大園堌堆遺址考古隊執行領隊孫啟銳向記者介紹說,目前發現了150多座漢墓,但大部分是小型百姓墓葬。網上流言根據呂陵鎮的命名聯想推測這里發現了呂后墓,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孫大園堌堆遺址出土的漢墓與呂后墓沒有關系。
孫啟銳說,這次發現的漢墓以土坑墓和磚槨墓為主,數量較多,分布密集,年代屬于兩漢時期。其中磚槨墓多設有腳箱,放置了隨葬品,包括鼎、罐、壺、盤、人俑、陶俑等。另外還有夫妻合葬的磚室墓,但絕大多數曾遭盜掘。“百姓墓葬的發現對研究當地社會生活史、階層分布狀況、風俗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發掘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陶片。 趙曉 攝
除數量眾多的漢墓外,考古人員還在孫大園堌堆遺址發現了豐富的龍山文化遺存,有房址和灰坑兩大類,還有少量的北辛文化遺跡。
“我們發現并出土了紅頂缽、小口雙耳罐等器物,形制具有北辛文化的典型特征”。孫啟銳告訴記者,從近幾年在菏澤新發現的堌堆遺址,如何樓遺址、十里鋪北遺址來看,北辛文化在當地分布不在少數。孫大園堌堆及相關遺址的發掘證明,魯西南地區也是北辛文化的重要分布區。
孫啟銳稱,此次考古發掘為研究魯西南地區新石器時期至漢代的墓葬制度、文化面貌、與其他地區的交流情況提供了新參考材料。“完成考古發掘工作預計還需要一段時間,后期重點做器物修復和科學檢測工作,從出土文物中挖掘更多的考古價值和意義。”
作者 趙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