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一場蛻變正悄然上演 北京隆福寺打造最美“文化+”街區

            到家門口的美術館“打卡”、騎共享單車去博物館“看展”、邊品咖啡邊徜徉在“書海”、約好友去劇場邂逅“老戲骨”……東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是中華文明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在東城區,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讓居民可隨時隨地暢享高品質文化生活。2016年以來,東城區不斷將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硬件達標100%,全部優于國家,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2.1方米,萬人擁有實體書店1.94個,設施指標均列北京市第一。

            一期主打文化金融辦公和文化藝術消費

            “十四五”期間,東城區將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戲劇中心、搭建“全域博物院體系”、推動非遺和老字號創新發展、打造“最京味”非遺文化休閑地。其中,備受矚目的隆福寺二期正在建設中,未來,隆福寺片區將在一期打造北京文化消費新地標的基礎上,向“文旅商復合空間以及國際文化交流體驗區”持續發力,并將與故宮、王府井一同打造“文化金三角”。

            隆福寺始建于明朝1452年,清朝至民國時期曾是京城最重要的廟會,因以書籍和高端藝術品交易為特色而被稱為“文廟會”。解放后,隆福寺地區也是北京的核心商業區,隆福大廈和隆福寺街是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百姓購物的傳統百貨區域。這里曾與王府井百貨、西單商場、東安市場并稱四大商場,是當年北京最繁榮的商業區。

            如今,一場蛻變正在這里悄然上演。隆福寺城市更新項目地處內城核心區,位于東城區東四路口西北角,距離故宮和東二環僅1.5公里,距離長安街僅1.8公里,緊鄰王府井商業街,位于地鐵5、6、8號三條軌道交通交匯處。隆福寺城市更新項目包括隆福大廈、隆福寺北里、長虹影城、隆福寺東院以及隆福寺南坊等,占地約6萬方米,建筑面積約18萬方米。

            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資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王輝介紹,以2019年8月隆福寺正式開業為起點,隆福寺正式回歸大眾視野。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包含隆福大廈和隆福寺北里,建筑面積約7.5萬方米,主要業態為文化金融辦公和文化藝術消費。改造后的隆福大廈煥然一新:一層以商業為主,引入北京市“特色書店”更讀書社,HALF COFFEE“潮流”咖啡店、京A等眾多“網紅”店。二至八層為文化金融類企業入駐辦公。隆福大廈九層則被打造成一個開闊的露天公共空間,既有古樸的中式建筑、亭臺樓閣,又有可供活動的小廣場,成為一個新的網紅打卡地。

            硬件設施提升后,文化活動豐富了這里的內涵。隆福寺多措并舉,積極組織各類高品質文化主題活動,累計超過90場,并與王府井、嘉德、中國美術館、人藝為代表的隆福寺周邊文化資源聯動,形成文化聚集效應,積極打造高品質的“文化IP”,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如今,隆福寺再次成為年輕人、時尚潮人文化消費新地標。

            打造故宮-王府井-隆福寺 “文化金三角”

            據王輝介紹,隆福寺二期項目包含隆福寺南坊、長虹影城、隆福寺東院,建筑面積約11萬方米,致力于打造文旅商復合空間以及國際文化交流體驗區。二期目前已啟動預招商工作,計劃引入世界知名博物館展覽與博物館商店,預計2022年底竣工,2023年開業。

            王輝說,項目聘請了境內外知名顧問和設計團隊,借鑒國內外城市更新項目的先進經驗,將項目定位為“傳統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中華與世界文明協調共融的世界級文化藝術消費目的地”。“隆福寺區位獨具優勢,在內城的核心區,距離王府井和故宮也就1公里多,周邊有人藝、中國美術館,這些都是超級文化IP,我們要把周邊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文化符號。未來還要引進國內、國際頂尖的文化藝術IP,比如與故宮、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等合作,在隆福寺街建設博物館衍生品店,并積極籌建故宮文物數字館。”

            同時,隆福寺地區還將致力于街區式發展,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形成更有活力的開放空間,與王府井聯動,將王府井街和隆福寺街做成北京的“寬窄巷子”,做“潮”的步行街,打造北京最美“文化+”街區。未來,由故宮、王府井、隆福寺三者共同形成的“文化金三角”有望在這里向社會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供給。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案例

            騰籠換鳥彰顯生機

            膠印廠變身文創園

            位于東城區美術館后街77號的77文創園,如今已是被文藝青年熱捧的網紅打卡地。這個文創園創立于2014年,前身是北京膠印廠,與園區一街之隔的有中國美術館、三聯書店,往西有北大紅樓舊址,往南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往北有中央戲劇學院,是藝術人才高度密集的地區。在此背景下,2014年,北京膠印廠廠區被改造成了以影視和戲劇為核心內容的主題文化產業園區。

            改造后,廠區內的老囪、燙金模切機等工業遺跡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紅磚墻面的小樓,迂回旋轉的鋼梯延展至園區樓頂,每天都能看到不少年輕人在此打卡拍照。

            北京劇目排練中心是園區內的重點項目,由原北京市文化局于2016年打造而成,在戲劇圈內有著戲劇界的“橫店”之稱。中心總面積3500方米,被設置成18個50至90方米大小不等的排練廳,并配有1間110方米的劇目彩排合成廳。老廠房打造成排練廳,戲劇團體找到了質優價廉的排練場地,制作成本有了大幅下降,觀眾能以更低廉的價格欣賞戲劇藝術。

            77劇場則是園區內最受歡迎的文化亮點之一。該劇場是在原有廠房車間、倉庫的建筑結構基礎上進行加固,并由厚重的工字鋼柱列和暗紅帶銹的鋼板構建而成,劇場可容納200名觀眾。劇場內安裝著一塊4m×6m的LED屏幕,可實現多媒體和舞臺表演的跨界合作。77劇場最大的特色是重達3噸可整體自動全舉升開啟的大門,能夠在兩分鐘的時間里讓四面封閉的劇場變身為三面環繞的開放式空間,創造出無限的舞臺可能。劇場成功舉辦包括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部分演出單元及77文創自己策劃組織的77文創生活節等一系列的文化演出活動。每年有超過200場各類演出及活動,吸引了一大批核心的創作資源、演出資源、文化精英團隊向園區聚集。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北京隆福寺 文化+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