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想到在一處頗為隱秘的巖石上會刻有文字,而且這些文字會與中國歷史上的明長城修建有關。
5月9日,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采訪時發現,該市境內的明長城—隆盛莊段內即有這樣一處罕見的摩崖石刻遺跡。
據豐鎮市文物管理所官方介紹,明長城—隆盛莊段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即公元1396年,是由當時的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主持修筑。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記者一行驅車前往這處長城摩崖石刻遺跡進行探訪。
記者在現場看到,刻在當地一塊較大巖石向陽一面的這處長城摩崖石刻遺跡,雖經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但刻在巖石上的字跡絕大部分依然清晰可辨。
豐鎮市文物管理所所長王志剛對記者介紹說,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這處摩崖石刻遺跡已被發現,之后引發了很多長城研究者的關注。
王志剛對記者說:“這處摩崖石刻遺跡,有兩周圍框,外圍框寬1.1米,高0.95米,內圍框寬1米,高0.85米。圍框上部刻有‘題記’兩字,‘題’字已模糊難辨;圍框內刻有56個文字,均清晰可辨。”
“這56個文字主要記載了明長城—隆盛莊段的興筑時間、修筑者、起止位置及長度等。”王志剛對記者如是說道。
這56個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何價值?
圖為長城摩崖石刻文字 李愛平 攝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長城研究專家張文平研究員介紹說,該處石刻遺跡保存完好,記載了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在這一地區修筑長城的過程,修筑長城墻體2088丈,在墻體沿線興建了3座煙墩,即烽火臺或者敵臺。
“通過石刻記載可知,今天分布于隆盛莊鎮周圍的這道明長城最早開始興建于洪武二十九年,是明朝最靠北邊的一道長城防線,當時稱為大邊或極邊。緊鄰隆盛莊鎮東側的長城沿線敵臺,與長城墻體修筑于同一年,當時名為貓兒莊墩。貓兒莊墩在明代的史料記載多有提及,是明朝與北元—蒙古之間使節往來、商貿交流的一處重要驛站。”張文平說道。
在張文平看來,刻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這段文字,為研究這段明長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價值極高的文字資料,彌足珍貴;地方文物部門在做好文物宣傳工作的同時,同時要加大保護力度。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長城摩崖石刻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