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南京主會場活動在江寧織造博物館拉開序幕。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聚焦“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主題,探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博物館面向未來如何應對多重挑戰,及時調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探索博物館發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南京市各博物館緊緊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題,共推出72項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展覽和活動,其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別活動19項。
建黨百年,博物館齊推特色活動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南京市委黨史辦公室特別推出“寧紅印跡”建黨百年百集文旅視頻展播活動,邀請講解員、導游員、文旅志愿者等作為“講述人”,以微短視頻的方式為大家講述南京紅色印跡。
為慶賀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梅綻金陵 禮贊百年——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戲曲文化特展》正在江寧織造博物館展出。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策劃《周恩來家風圖片展》,以“家”為核心內容,以周恩來的家教、家事、家庭為主線,展出了10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珍貴歷史圖片。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推出《心跡——雨花英烈遺文展》,包括43位雨花英烈的74篇遺文為基本素材,包括家信、文章、詩詞等作品。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盛世元音——中國昆曲藝術展》將以圖文相結合的形式布展,從昆曲的歷史、昆曲的文化和昆曲的劇目以及昆曲與南京四部分來介紹昆曲的發展,向大家展示昆曲的藝術。南京市博物館舉辦“天宮實驗室公益活動”“神秘的銅鐃”等系列社會教育活動。
致力打造高質量“博物館之城”
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傳統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美麗古都。近年來,南京市依托豐厚的文博資源,推進文旅融合深入發展,致力于打造獨具特色、充滿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館之城”。
目前,全市共有登記備案博物館60座,南京黨史綜合設施、城墻博物館、江北新區紅色文化廣場等場館將于今年建成開放,渡江勝利紀念館、靜海寺紀念館等場館的提升改造工程也將陸續完成,全市博物館不斷擴容提升。
去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批等級博物館名錄中,南京共有8座博物館榜上有名,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明孝陵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三級博物館。目前,全市共有一級博物館5座、二級博物館4座、三級博物館6座,綜合辦館水平大幅提升。
為全面展示近年來南京市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成果,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南京主會場活動中舉行了南京市8家新晉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授牌儀式和2018年—2020年度南京市博物館優秀青少年教育示范項目的頒獎儀式。
推進一批重點文博建設項目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金衛東發表致辭,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南京將加快編制《南京市建設“博物館之城”發展規劃》,推進一批重點文博建設項目,完成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靜海寺紀念館等場館的提升改造工程,建成開放南京黨史綜合設施、城墻博物館、江北新區紅色文化廣場等場館,進一步釋放文博魅力,展現美麗古都更高顏值。
金局長表示,展望“十四五”,還將繼續完善博物館體系,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全市100座博物館的備案注冊工作。優化文博資源空間布局,發展中華門、長江路、中山陵博物館聚落,構建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館體系。“創新博物館傳播內容、形式和手段,打造一批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優質展覽和品牌活動”。
通訊員 彭菲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劉靜 攝影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