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記者從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將于6月16日舉行,歷時600多天建設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將于當天正式開放。
春秋至當代1萬多件展品
打造中國大運河“百科全書”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國內首座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選址在揚州三灣古運河畔,總占地約200畝,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以新唐風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之美,主要包括展館、內庭院、館前廣場、大運塔和今月橋五個部分,力求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現大運河歷史文化,充分彰顯大運河的千年底蘊、時代價值、當代形象。
目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征集到從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陶瓷器、金屬器、雜項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并設置“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2個基本陳列,“運河上的舟楫”“世界運河與運河城市”等9個專題展覽,生動展現了中國大運河在國家治理、文化融合、對外交往、河工技術、交通運輸等方面的中國智慧,致力于打造成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
其中,大運河街肆印象展以“城鎮歷史景觀再現”的模式,打造了一個有歷史場景和真實業態、讓觀眾可以互動體驗的空間。入口從船行至岸邊開始,由一條主街將不同時空的“運河故事”進行串聯,以真實的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體驗,多個維度讓觀眾身臨其境,開啟一場穿越唐、宋、明、清的時空之旅。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用靜態展品、活態展示展演相結合的表現形式,突出非遺項目的觀賞性,揚州清曲、京韻大鼓、山東琴書、昆曲、京劇等各種藝術交相輝映,五彩的顏料、考究的湖筆、精細的梳篦、玲瓏的核雕、典雅的折扇等各種技藝巧奪天工,讓觀眾在展廳中充分感受生生不息的情思和代代相承的美好。
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觀眾可沉浸式感受大運河文化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規劃建設,實現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國家標志與地域特色的有機融合、個體建筑與山水環境的相得益彰。”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介紹。
博物館在展陳項目實施上,有三個鮮明特點:
見證歷史、延續文脈,展現活態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的開封州橋遺址古汴河河道剖面(長25.7米、高8米),安徽省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的宿北運河遺址出土的石鉚釘,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的回洛倉碳化粟米等文物,都陳列在大運河博物館。觀眾在展廳不僅可以看到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還能感受到運河沿線水利工程、漕運鹽利、飲食風物、舟船樣式、市井生活的自然生態,體驗到中國大運河流域的歷史積淀和人文風貌。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呈現數字化。大運河博物館打造的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展“河之戀”,以“水”“運”“詩”“畫”四個篇章闡釋中國大運河文化,并通過引入“科技+藝術+文化”的裸眼技術理念,突出聲、光、電、形、色等方面的流動效果,營造了富有創意、極具新意的沉浸式體驗。“運河迷蹤”展專為青少年觀眾打造,在全開放式的體驗空間,以青少年喜愛的古風和二次元風格呈現,通過“密室逃脫”游戲方式,讓觀眾了解運河水工科技、體驗運河探索樂趣、領略運河沿岸風物。
立足全域、放眼全球,彰顯國際化。大運河博物館專門設置“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專題展,以具有共同運河文化基因和身份認同的運河城市為主體,從世界遺產、水利智慧和城市風情三個方面,探索世界運河淵源,詮釋運河城市特色。
據悉,6月16日將舉行博物館建成開放活動、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參觀博物館展覽和大運河文化發展分論壇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宣傳展示新時代大運河在文化遺產保護、河道水系治理、生態環境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等方面的顯著成效。
在建成開放活動環節,將舉辦百米長卷美術精品《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中國畫《揚州勝跡圖》、書法長卷《運河頌》、刻紙百米長卷《大運河》、斧劈石盆景《京杭大運河》、《大運河文化數字資源庫》等展品資料捐贈儀式,并視頻展示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浙江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等大運河沿線省市,以及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等世界運河城市支持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藏情況。
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上,單霽翔、李孝聰、張錦秋等專家學者,將圍繞新時代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作主旨演講。主論壇結束后,與會嘉賓將共同參觀博物館展覽。6月16日下午,將舉辦兩場3大運河文化發展分論壇,邀請運河沿線省市的40家博物館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圍繞兩大主題進行交流:一是“大運河文化與中華文明”分論壇,二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運河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分論壇。
(江南時報全媒體記者 康旭陽)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春秋 展品 古籍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