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考古江蘇”特展開展 文物訴說江蘇古代文明

            記者從南京博物院獲悉,“考古江蘇”特展將于7月1日在特展館3樓11號展廳開展,展出來自江蘇省內9家博物館、考古研究院所的285件(套)文物展品,包括著名的七孔石刀、首次展出的石鏟、丁奉墓出土的釉陶騎馬鼓吹儀仗俑等。展覽將持續到10月7日。

            南京博物院此次特別策劃的“考古江蘇”特展,回顧江蘇考古發展歷程,致敬考古先賢,禮贊中華文明。展覽分“實證魚米之鄉”“追溯文明之源”“探尋古國蹤跡”“印證大漢雄風”“勾勒六朝風華”“再現江南盛景”“服務美好生活”七個單元,用一件件文物訴說考古在闡釋江蘇古代文明、描繪江蘇燦爛歷史和回饋當下民眾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新石器時代的豬形罐、江豚形狀的灰陶壺、刻花魚形骨匕、石雕豬頭……記者在“實證魚米之鄉”展廳里,看到了不少和動物相關的展品。此外,展品中還有在考古學界非常著名的北陰陽營出土的七孔石刀、丁奉墓出土的釉陶騎馬鼓吹儀仗俑、西漢老百姓搓澡用的搓石、東漢下圍棋的藍綠色琉璃棋子等。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周潤墾介紹,展品中的豬形鹿角器距今有8000年左右,“仔細看會發現上面三個部分有浮雕,獠牙、眼睛、耳朵,刻的是野豬的模樣,在8000年前也應該是一件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藝術品。”

            江蘇境內的考古調查工作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持續奮斗,江蘇考古在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美好生活上積極作為,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世紀50年代以來,江蘇考古人在江蘇南部、江淮東部、淮河下游發現一系列距今8000—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結合史料文獻印證和現代科技手段,經過考古學、歷史學、環境學、動植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證實,江蘇是中國最早的“魚米之鄉”之一。

            江蘇考古人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水田考古實踐。泗洪順山集、韓井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中國最早的水稻田,將江蘇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

            江蘇地區的漢代墓葬以徐州和揚州為中心,江蘇考古在城市聚落、喪葬制度、手工業生產、簡牘文字、畫像藝術、絲綢之路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江蘇的六朝考古工作經歷了探索、發展、總結、轉變等幾個階段。從最初的地面調查試掘與文獻史料結合進行考證,到配合國家基本建設、以陵墓及世家大族墓葬為重點進行發掘,再轉變為墓葬與遺址考古并重。“城市考古”是現階段江蘇六朝考古的重要方面。

            隨著江蘇考古事業的發展,許多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弘揚和保護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一些古遺址、古建筑、石窟寺等建成了集保護、展示、研究、教育于一體的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成為江蘇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窗口。(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劉靜 攝影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考古江蘇 特展 考古發展 文物展品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