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個自帶光環的名字,一個大多數中國人都想去一次的地方,更是每一位畫家都魂牽夢縈的地方。
現在,濟南人在家門口就能滿足這個愿望了,因為一場以敦煌壁畫為主題的展覽在濟南榮寶京行藝術館揭開了神秘面紗。這就是7月17日正式亮相的由李可染畫院、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一帶一路研究院、敦煌畫院共同發起并主辦的“回到敦煌”系列主題文化展(濟南)第二期展覽。
“最美菩薩”散發著迷人風采
在展覽現場,最讓主辦方自豪,也最讓記者感到驚艷的,是將敦煌莫高窟第57窟進行了情景再現。其中,被稱為“最美菩薩”的泥本復制壁畫就靜靜地貼于窟壁上,散發著依然濃郁的神秘且迷人的風采。
據介紹,57窟開鑿于初唐時期,是七世紀30年代的代表窟。展覽策劃人告訴記者,57窟規模雖然小,但彩塑和壁畫都展示出細膩精妙的藝術特征,可以說是初唐時期敦煌石窟的代表窟藝術之一。
57窟有“美人窟”之稱,窟內的觀音菩薩像被稱為“最美菩薩”。本次展覽復原的窟內展出的壁畫,是上世紀泥本由藝術家復制的“下真跡一等”,可謂惟妙惟肖,再現了敦煌壁畫最高藝術水準。
展覽的第二部分為當代藝術家曹暇、張明弘、李子牧臨摹、創作的“敦煌壁畫”數十幅作品,用再創作的形式致敬敦煌文化。這些作品各具藝術特點,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創作手法傳承、再現、發展了敦煌壁畫的藝術風貌。
開幕同時舉辦義拍
敦煌藝術以其雄渾厚重的歷史底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對20世紀中國美術的繁榮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當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系統展示敦煌藝術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敦煌藝術所體現的中外文明交融的智慧與經驗,深深地啟發了20世紀中西文化藝術交互探索的藝術家們。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老一輩諸多藝術大家來到敦煌,從莫高窟古老、生動、豐富的壁畫藝術中得到啟發,實現了自身藝術的蛻變與轉向,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民族化探索與現代性變革的重要開拓者。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和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增強,敦煌藝術再次成為中國藝術探尋民族文化根脈的資源與坐標,許多藝術家從敦煌藝術這個豐富的民族寶庫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與動力。
此次展覽還有一個亮點,在開幕的同時,“星空·敦煌”心智障礙兒童畫展作品義拍活動在展覽現場成功舉辦,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敦煌壁畫成為這次善舉的紐帶。
據介紹,本次義拍共精心挑選淄博市憨兜家園殘疾人幫扶中心學員創作的敦煌題材為主的作品60余幅。另外,參展畫家曹暇、張明弘、李子牧也提供七件作品助力本次義拍,全部善款將捐獻給山東心智障礙者服務網絡項目,用于山東心智障礙者康復服務,也以此號召更多社會力量關注、支持心智障礙者,讓心智障礙群體感受到更多社會關愛。在到場的眾多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本次義拍氣氛熱烈,競拍踴躍,共拍得善款10.49萬元。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策展人林宏表示,希望通過這個展覽,保護、傳承、弘揚敦煌藝術,讓更多的人從中了解敦煌藝術在古代絲綢之路中所承載的文明交互作用,以期為推動敦煌藝術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添一份助力。(本報記者 趙曉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