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轄區青少年近距離領略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近日,蘇州市姑蘇區滄浪街道瑞光社區關工委、團支部和社會組織在社區活動室開展了“親子手拉手 童心護文明——社區青少年親子家庭糖畫活動”,邀請轄區糖畫老師張銀來為蘇州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的學生以及廣大居民進行講解。活動通過線上“活力瑞光”微信群進行報名,最終10對家庭參加了此次體驗。
一張小桌、一鍋熬好的麥芽糖、一把銅勺、一根竹簽,輕輕勾勒,一個活靈活現的糖畫就出現在眼前,這是很多人童年的甜蜜回憶。看似簡單的操作,其中卻蘊含了糖畫民間藝人的高深技藝。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張銀老師以糖為材料、勺子為“筆”、糖稀為“墨”,用妙手繪制出花鳥魚蟲、十二生肖、書法文字等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的糖畫,“一筆成蝴蝶”的演示更是贏得了全場贊嘆。孩子們對這一非遺技藝充滿了好奇,興趣十足。
在互動環節,小朋友們熱切地圍在張老師身旁,請求張老師畫一畫其他圖案的糖繪,老師傾囊相授,手把手教他們嘗試繪制簡單的圖案。“小馬”“孫悟空”“玉兔”……通過努力學習,一個個稚拙可愛的形象在孩子們的小手下出現,大家都開心地笑了。
此次活動,不僅豐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增強了他們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興趣。“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不能失傳了,如果大家喜歡,我會一直教下去。”糖畫老師張銀說。
在活動最后,張老師又給大家進行了垃圾分類宣導,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彩頁,和大家一起討論垃圾分類常識,并以本次活動現場產生的垃圾為例進行講解,如一次性包裝紙盒、竹簽屬于可回收垃圾,麥芽糖剩余糖塊屬于廚余垃圾。張老師還邀請親子家庭作為志愿者進行文明實踐,幫助整理社區活動室,清潔活動用具。“這樣的活動很適合親子家庭參與,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提升親子關系。”居民徐女士說道。
接下來,瑞光社區將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轄區青少年暑期生活,并通過社區活動增加鄰里親密度、幸福感;弘揚非遺文化知識,讓非遺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同時,在活動中挖掘合適的志愿者,讓社區志愿者團隊愈加龐大。(葉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