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久前,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在該校2022屆畢業典禮上領誦蘇軾《定風波》,現場學生集體起立,齊聲朗誦,相關短視頻被廣泛轉發。
與其說一首古詩詞通過短視頻“出圈”,不如說這種臨別贈詩觸動更多人生感懷。蘇軾這首詞體現出的清澈之心、灑脫之氣,千載之下影響了多少后人!以此贈別畢業生,既要輕裝上陣快意平生,又要不懼風雨灑脫達觀,深切意蘊寄寓其中。短視頻被廣泛轉發,正說明古詩詞有著超越時空的恒久魅力。
畢業季以詩詞相贈寄托深情,只是古詩詞融入現代生活掀起的“一朵浪花”。如今,一首首古詩詞走出典籍,借助互聯網煥發無限生機。短視頻版《唐詩三百首》近期在抖音上線,葉嘉瑩等古典詩詞專家把課堂搬到網絡;杭州一位語文老師王楊軍帶領學生玩“古詩三句半”和“飛花令”,短視頻吸引大量粉絲;不少短視頻創作者衣著古裝,自發朗誦、講解詩詞。古詩詞與新媒介碰撞,激起“朵朵浪花”,喚醒更多人的浪漫詩心與文化情懷。
絕句不“絕”,短視頻助力古詩詞傳承。讓典籍里的詩句活起來,需要將之書寫在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的“文本”中。有人覺得,古詩詞是陽春白雪,短視頻是下里巴人,兩者難以相融。殊不知,古詩詞本就源自民間、源自生活,因為表達了人們共通的情感才流傳至今。今天,古詩詞走紅短視頻平臺,是因為它短小的形態、精準的表達、豐富的內涵,既回應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又與短視頻簡短凝練的特點不謀而合。不妨說,短視頻就是這個時代的“絕句”,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兩相融,絕句不“絕”,讓經典文化走出一條與時俱進的創新之路。
形式更活,賦予古詩詞豐富表現空間。一段時間以來,圍繞古詩詞進行“二次創作”的短視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有學者教授將詩詞文化娓娓道來,答疑解惑;有網友將《憫農》《春曉》等古詩編成手勢舞,受到孩子歡迎;蘇軾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音樂愛好者的靈感源泉,新版本層出不窮;更有旅人以詩詞為主線,串起古老村鎮、自然山水,在行走中演繹詩句。視頻、聲音、文字的融合,歌舞、動漫、行吟的轉化,使古詩詞在即時傳播中再現鮮活意象,在互動交流中頻頻“出圈”,不僅讓詩意觸手可及,也讓古詩詞獲得更多受眾。
常讀常新,古詩詞穿越千年直抵人心。通過短視頻平臺讀詩、賞詩,體現古詩詞傳播形式的創新,但歸根到底,是古詩詞喚醒人們的文化基因,滋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詩人聞一多曾言:“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問題,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們的人生際遇、喜怒哀樂,在古人的詩句中得以安放,歷經坎坷,困頓失意之時,也能從古詩中獲得心靈慰藉。今年5月4日青年節當天,北師大的康震老師發布《望岳》賞析短視頻,被諸多年輕人點贊“仿佛獲得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勇氣和力量”。從古詩詞中汲取人生智慧,不斷培厚今人的精神土壤,或許才是古詩詞能夠借助短視頻不斷“出圈”的根本原因。
曲高和“眾”,改變互聯網文化生態。在短視頻內容百花齊放但也泥沙俱下的今天,古詩詞類短視頻仿佛一股清泉,讓短視頻不僅有娛樂氣,也有書卷香。尤其眾多名家加入,不僅以精到講解傳達詩詞韻律之美、品格之美,而且積極探索古詩詞系統化規模化傳播新路徑,大大提升了短視頻平臺的內容質量。前不久,抖音發布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古詩詞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178億,同比增長168%,帶動電商平臺古詩詞類書籍銷量同比增長588%。如此高的播放量和銷售量,讓古詩詞在現代重新變得雅俗共賞、曲高和“眾”,也讓“指尖時代”的內容生態內涵更厚、底蘊更足。期待古詩詞與短視頻的相遇能夠彼此增益,期待更多人循此路徑深入古詩詞世界,一起創造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明天。
(劉 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