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 題:為“大國重器”保駕護航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韓朝陽
11月29日深夜,中國西北,大漠深處,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中原腹地,古都洛陽,“巨龍飛天”的圖景通過視頻直播傳送至中信重工鑄鍛公司電爐班班長楊金安眼前,這位參與飛船配套逃逸塔系統部分專用金屬鑄鍛件制造的大國工匠,臉上洋溢著驕傲與自豪。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我能夠貢獻一份力量倍感榮幸。”先后13次參與神舟系列飛船相關專用金屬鑄鍛件制造的楊金安說,為“大國重器”保駕護航,就是他們的奮斗目標。
2022年9月14日,工人們在中信重工車間內組裝一批直徑7.9米的礦用磨機。(圖片由中信重工提供)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位于河南洛陽的中信重工(原洛陽礦山機器廠)始終堅持打造“國之重器”,從“神一”到“神十五”,中信重工已連續15次為神舟飛船承擔重要鍛件研制任務。
進廠已有38年的楊金安,是技能嫻熟的資深煉鋼工,從煉鋼爐里舀一勺鋼水,潑在地上,看鋼花的發叉量,他就能判斷鋼水的碳含量。將近一米八個頭的楊金安不僅是業務能手,更是學習尖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楊金安說,報告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要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放在重要位置。”楊金安認為,他作為一線工人,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扎根煉鋼一線,攻堅克難、創新創效。
多年來,楊金安帶領團隊連續攻克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煉出了航空航天鋼、特種鋼、核電鋼、石化加氫鋼等一系列“高精尖”鋼種。這些鋼種成功應用在神舟系列飛船、國產航母、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上。
正是因為有一批像楊金安一樣持續踐行自主創新的員工,中信重工積累了雄厚的科技硬實力。推出第一臺高壓輥磨機,第一套千萬噸級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規格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自磨機、半自磨機、球磨機等……中信重工持續取得科技“碩果”。
2022年9月16日,工人在中信重工車間內清理打磨一批出口的礦用磨機筒體。(圖片由中信重工提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中信重工副總工程師王新昌說,中信重工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力促企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前三季度,中信重工營收67.68億元,同比增長23.35%。
剛剛過去的11月份,對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科技創新”“制造強國”的新部署,中信重工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系統性、全局性、變革性的研究謀劃,明確“做強傳統產業、做成新能源產業、做大成套產業、做精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
2022年9月16日,工人們在中信重工車間內吊裝一批出口的礦用磨機大齒圈。(圖片由中信重工提供)
大雪時節,車間外地凍天寒,車間內一派繁忙。工人們正全力以赴完成一批來自老撾、巴基斯坦、剛果(金)等國的訂單,在年終歲尾努力沖刺。
60多年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在洛陽西郊一片麥田上建起棟棟廠房。幾十年來,中信重工一直擔負著打造“大國重器”重任。如今,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懷揣發展藍圖,堅持創新驅動,楊金安和工友們正以實際行動,鑄就新的輝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