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尋味中華】重慶火鍋:涮得了山珍海味 燙得了邊角碎料-環球動態

            題:重慶火鍋:涮得了山珍海味 燙得了邊角碎料

            夜幕降臨,重慶大街小巷中彌散著麻與辣的快感。一爐爐火鍋漸次沸騰,翻滾的牛油,迸發出麻辣鮮香,令人欲罷不能。


            (資料圖片)

            資料圖為重慶市民通過手機下單取回家的火鍋外賣。記者 周毅 攝

            火鍋是重慶人聚會首選,幾人圍坐一口鍋,毛肚的勁道,鴨腸的爽嫩,酥肉的香脆……觥籌交錯間口腹之欲得到極大滿足。“每天吃火鍋遭不住(重慶話,意為受不了),一周不吃也遭不住。”重慶人吳思這樣評價。

            重慶火鍋協會會長陳國華說,重慶火鍋有水派和陸派起源之說。普遍認為,清末民初,重慶是長江上游航運重鎮,為了填飽肚子,船夫們常在江邊隨地搭起鍋灶,用沿江兩岸屠宰場丟棄的廉價動物內臟和牛油渣,拌上蔥姜花椒等佐料一起下鍋燙煮,這就是重慶火鍋的雛形。

            資料圖為“大火鍋”亮相重慶街頭,吸引食客嘗鮮。 記者 周毅 攝

            火鍋匠人們總結出重慶火鍋好吃的標準是“三水一堆”:吃了額頭冒汗水;辣得流眼淚水;麻得流鼻涕水;桌上擦“三水”的紙用了“一堆”。

            辣,不是重慶火鍋的唯一標簽。好吃的關鍵在香辛料之間復雜的配比。如今,重慶中心城區有超過3萬家火鍋店,外地人吃來大同小異,當地人卻因底料的細微差別,分出“遠近親疏”。

            資料圖為重慶市民通過手機下單在家吃火鍋。 記者 周毅 攝

            重慶紅湯火鍋以味復合醇厚、重油重香著稱。先將牛油放入旺火鍋中熬化至170攝氏度左右,再倒入豆瓣、大蒜、大蔥、生姜、香菜等,待熬成紅油后再炒香,這是傳統火鍋底料的靈魂。

            國家級中式烹調技能大師工作室創建人、知名火鍋專家王文軍說,正宗的重慶火鍋底料,講究麻、辣、鮮、香。牛油品質、原材料的選擇配比、炒制的時長和溫度,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影響味道的關鍵因素。

            王文軍說,辣椒讓牛油增色去腥,豆瓣醬提鮮,大蒜增香,花椒增麻,佐料在熱油中彼此融合。而醪糟則是不少火鍋底料的秘密,酵母菌為鍋底注入了生物驅動。勻速攪拌之下煙氣升騰,兩三個小時“寸步不離”的調制,冷卻后再靜待發酵7天,待各種原材料味道充分釋放融合,才能成就飯桌上的麻辣鮮香。

            把火鍋分成九宮格,是重慶人的發明。中間格火大,要燙涮吃,東南西北四格,火溫合適,不易煳鍋,適合煮菜,四個邊格,火力最小,適合燜煮食材。

            資料圖為服務員為食客在麻辣火鍋里煮湯圓。 記者 周毅 攝

            煮菜順序也有講究,鮮鴨血和厚豆干要在沒開火前進鍋。底料燒開后,真正的老饕會先丟一把小蔥和豆芽,滾上幾十秒,將火鍋的底味徹底喚醒。在東南西北四個橫格中煮上老肉片和水滑肉等耐煮葷菜,中間格冒油泡時,才是燙菜的最好時機。

            燙的核心不僅是熟,還要裹上油,讓菜品吸味。鴨腸燙卷,毛肚燙泡,黃喉燙彎,腰片燙變色,多一分就老,少一分則不熟,燙涮之間菜盤已見底。

            重慶火鍋既涮得了山珍海味,也燙得了邊角雜碎。鴨血、黃喉這些在其他菜系中被視為“雞肋”的食材,卻是重慶火鍋最受歡迎的選擇。而對腦花、牙梗等偏門食材的喜愛,更是將普通食客和老饕區分開來。

            重慶火鍋也正悄然發生變化。電子采購平臺、機器炒底料、一次性鍋底湯料的推廣應用,用餐環境、調味技能等方面的改進,讓純正味道不會丟失,接受人群更廣泛。

            據重慶火鍋協會統計,目前,小天鵝、德莊、劉一手等多家本土火鍋企業,已累計在海外開店超600家,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城市。

            夜色下重慶又開始沸騰,辣椒花椒“翻江倒?!?,鴨腸毛肚“七上八下”的畫面,依然不分季節地每天在這座城市里反復上演。

            記者 劉相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重慶火鍋 山珍海味 麻辣火鍋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