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飛行汽車的設計與制造,是李晨暢讀研究生時就作好的決定。
2018年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智能交通專業碩士畢業后,他與幾位同學一同創立了飛行汽車公司Bellwether Industry。如今,他們已經完成飛行汽車整體系統的概念設計以及半尺寸樣機的試飛,正在進行全尺寸樣機的開發籌備。
“汽車服務于出行,而飛行汽車是出行方式的延伸,它本身就是汽車的一種創新方向。”在李晨暢看來,盡管創業之路充滿荊棘,飛行汽車產業壁壘又極高,但是他還是想堅持下去。
事實上,在李晨暢的學習和創業生涯中,“如何在早已成熟的汽車產業中推動創新”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
“汽車行業近幾年面臨著巨大挑戰,但從長遠來看,汽車行業的人才需求一定是更多的。作為年輕的汽車人,只要找到方向并持續鉆研,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平臺。”李晨暢如是說。
受新冠疫情影響,“云答辯”“云畢業”成為不少畢業生的日常。但在這個特殊的夏天,像李晨暢一樣追逐著汽車夢想的年輕人還有不少。
隨著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汽車業加快了電動化、輕量化、智能網聯化和共享化的轉型速度。汽車也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向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進化。
95后、00后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思想活躍,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懷疑精神和創造能力。而對就讀于汽車相關專業的青年學子來說,“在汽車行業不怕入錯行”既蘊藏著值得探索的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
“新基建”帶來新要求,汽車人才尋找“新航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將‘新基建’看成是為汽車行業特別準備的一點都不為過。”有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新基建”推動了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同時,它也按下了汽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快進鍵。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長安汽車人力資源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基建”的提出和落實能加速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的全面布局,行業的轉型對汽車傳統領域人才有全新的定義和要求。
據他介紹,如今,長安汽車正加快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的落地,致力于實現從傳統制造型企業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以此為重心的新能源、智能化領域已成為公司的核心戰略領域。
“企業競爭,人才先行。為戰略領域儲備與培養核心人才將是長安汽車持續領先的關鍵。”該負責人認為,產業轉型使得企業對人才專業和能力的要求發生巨變。除了傳統的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外,還需要引進大批計算機、大數據、云計算、自動控制等相關專業人才,以此加快推進以智能產品、智能管理、智能制造為抓手的智能化戰略落地。
“未來的汽車領域人才必然是復合型人才,不僅懂硬件,還要會軟件,因此,傳統汽車人才需要持續學習、加速轉型,將新時代下的新挑戰變為機遇,以適應汽車行業高速發展的迫切需要。”該負責人如是說。
近日,智聯招聘發布了《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總體上看“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預期年底將達417萬人。同時,近年來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產業的核心技術人才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且呈“先揚后抑”態勢。
在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看來,目前汽車人才的隊伍結構呈現“寶塔型”,即從基礎藍領、中層白領到高層領導者,數量逐層遞減。而隨著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未來汽車人才隊伍的結構將會向“紡錘型”發展。
“新技術革命將對汽車產業產生全面的影響,汽車業將成為既‘古老’又承載著未來眾多領域技術進步與應用的戰略新興產業,這些都對汽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朱明榮表示,“未來汽車人才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都將發生新的變化。”
在他看來,本輪科技革命進步的速度、汽車產業跨界融合的速度以及人才工作內容及能力需求變化的速度都“前所未有”。
“這導致大量其他行業所特有的人才特征在汽車人才身上出現,汽車人才的工作內容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這就要求人才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學習和應用新技術。”朱明榮說。
交上轉型答卷,汽車人才培養體系變革成效幾何
6月10日,通過遠程在線的方式,18名研究生完成了李建秋教授負責的汽車機電系統課程期末考試。從2月中旬第一次遠程上課,到6月初課程結束,再到隨后的兩次答疑,學習被轉移到線上。不過,教學質量并未因此下降。
“整個校園靜悄悄,廣大師生卻一直忙碌著。本學期,車輛與運載學院(以下簡稱‘車輛學院’)共開設了41門課程,同學們線上出勤率超過了94%。”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李建秋教授如是說。
盡管學生因為疫情原因暫時不能返校,但車輛學院的教學計劃并未有絲毫停滯。據悉,為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車輛學院第一時間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間教學工作指導組,有序推進課堂教學、招生、畢業、培養等各個教學環節。
事實上,作為中國第一個以“Mobility(移動)”命名的院系,清華大學車輛學院的發展一直被業內關注。據李建秋教授介紹,成立一年來,車輛學院在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以教師隊伍建設為例,成立一年來,車輛學院引進了包括原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院士在內的8名老師,涵蓋了智能汽車和智慧出行等領域方方面面。”李建秋教授向記者直言,在多學科交叉背景下,頂級跨專業人才的引進既拓展了車輛學院在汽車智能化領域的實力,也有助于實現學院培養人才的初心。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車輛學院名稱變化的背后,是清華大學對于汽車行業發展大趨勢的敏銳預判。
據悉,除了進一步加強教師力量外,清華大學車輛學院也在課程設置上不斷創新。據悉,本科培養階段,車輛學院計劃采用“1+3”教學計劃,實行通識基礎上的專業教育。
在李建秋教授看來,隨著汽車行業的快速轉型,大部分汽車企業未來的競爭力將逐步轉移到汽車“新四化”領域,這對汽車人才的培養帶來了直接挑戰。
“未來,更多的新興技術將以車輛為承載平臺,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掌握更多的底層知識。”他解釋說,以前同學們往往只用學習機械學科內容“就夠用了”,但現在,同學們還要兼顧電子、信息學科等學科內容。
以課程建設為例,清華大學車輛學院將向交通和移動出行、未來智能交通系統持續拓展。李建秋教授表示:“通過全面更新相應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車輛學院致力于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汽車發展的‘新型人才’。”
供需矛盾凸顯,車企如何破解人才困境
“人才供給側與人才需求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與現有人員能力素質差異的矛盾……”在近日舉辦的 “中國汽車企業‘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研討會上,北汽集團人力資源管理部副部長祁燕萍的發言引發了與會者共鳴。
在汽車人才研究會專家看來,在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形勢下,汽車人才的內涵、人才結構、人才質量都將發生巨大變化,這也使得人才的引進機制、使用機制、培養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等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已成為當前全行業的共性問題。”
汽車行業人力資源經理人組織(CAHRD)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汽車業首次出現人員凈流出情況。不過,人員凈流出情況以非管理技術人員為主,管理技術人員總體上還處于入職率高于離職率的凈流入狀態。
為此,朱明榮建議,汽車企業的用人觀不妨從“我擁有”向“我聚集”轉變。
“產業轉型背景下,汽車產業快速變化,需要企業組織更具敏捷性、創新性。跨行業、跨企業的頻繁、多元合作將成為解決矛盾的常用手段。”在朱明榮看來,未來跨企業的人才合作與共享也成為一項新課題。
“企業使用人才將從‘人才雇傭制’向‘人才共享理念’轉變,人才共享可以從更廣的角度、更大的范圍、更高的效率來配置人力資源。”朱明榮如是說。
長安汽車人力資源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通過成立長安汽車大學的方式,長安分層分級、分領域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幫助員工成長為跨專業、多學科,技術過硬,管理有方,具備經營意識的復合型人才。
“以大學生培養為例,長安汽車每年會引進數百名大學生作為各領域的人才儲備,針對新進大學生,公司將經過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崗位實踐等階段,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便他們迅速融入汽車行業。”該負責人如是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程鴻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