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居民廚余垃圾分出量猛增 “四聯單”溯源倒逼前端分類

            廚余垃圾處理是生活垃圾分類推進中的難點問題。積極履行分類責任的市民也非常關心,辛苦分出的廚余垃圾,終端究竟是如何處理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應加快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處理能力。針對市民關心的問題,6月10日,記者前往通州區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探訪廚余垃圾終端處理情況。

            小區廚余垃圾分出量翻倍

            在京哈高速公路以南、涼水河以北的一片空地上,矗立著幾個十幾層樓高的巨大鐵罐,罐體上寫著“京城環保”字樣,一輛輛裝載廚余垃圾的密閉車緩緩開進廠區,這里就是廚余垃圾的定點處理廠——通州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其處理能力覆蓋了除馬駒橋鎮和臺湖鎮之外、通州其他所有街鄉鎮的廚余垃圾。

            盡管當天的氣溫高達36℃,悶熱難耐,但在進入場區之前,記者還是戴上了口罩,用以遮擋異味。

            事實證明,記者的擔心是多余的,站內的異味遠低于記者的想象,在辦公區和生產區之間穿行時,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幾乎聞不到臭味。

            “我們的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達200噸,餐館、居民小區和機關事業單位等產生的廚余垃圾都運到這里。”據該處理站副總經理王敬賢介紹說,除了廚余垃圾外,處理站還能每天處理糞便和污泥共400噸。

            從5月1日實行生活垃圾分類以來,該站平均每天處理的廚余垃圾量增加了三四十噸,目前日處理廚余垃圾180噸左右,幾乎是滿負荷運轉。

            王敬賢將這一變化歸根于垃圾分類的有效推進。去年底,按照每天的平均量來計算,進站的餐廚垃圾約為150噸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來自于餐館。但從今年5月開始,來自居民小區的廚余垃圾增長明顯,“這部分廚余垃圾去年每天只有10余噸左右,現在猛增到三四十噸,說明通州居民小區的廚余垃圾分類效果明顯。”王敬賢說。

            “四聯單”溯源倒逼前端分類

            早上6點多鐘,在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門口,就有不少滿載垃圾的車輛排隊進站。記者在現場看到,進站后的地面鋪著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鐵板,旁邊地面立著一塊黑色的顯示屏。

            “這是地磅,每一輛車進場和出場都要經過稱重,以計算裝載的垃圾噸數。”王敬賢說,所有進站車輛的相關信息,比如車牌號、所屬單位、每天進場次數等,都在處理站系統里有詳細的記錄。司機卸完垃圾出場前,要在自動生成的單據上核對數據并簽字,這些單據再生成“四聯單”,一份自留,一份交給清運方,一份上傳區里,一份上報市里。

            王敬賢還告訴記者,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統計每天垃圾的數量,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發現運來的廚余垃圾里摻雜著較多的其他垃圾,都會第一時間查找來自哪一輛車,并及時向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報告,由他們督促相關清運企業進行整改,正確進行垃圾分類。

            “四聯單”溯源的做法,是從終端倒推垃圾分類的前端,督促清運企業、中轉站做好垃圾分類,前端分類到位了,終端處理速度會大大加快。

            “牛皮垃圾袋”難纏呼吁“裸投”

            去年幾乎每個月都發生過因為垃圾堵塞而維修停機的事情。

            王敬賢帶著記者爬上了預處理車間的三層,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車間內一臺臺機械正在不停運轉。

            “餐廚垃圾進入處理設備后,有兩臺破碎機會馬上介入,將大塊的垃圾切碎,然后再分篩。造成停機的原因就出在這里。”他說,如果大塊堅硬的金屬硬物混進垃圾里,就會破壞處理倉內部的結構,割破倉壁發生滲漏。“去年有一次,處理倉發生滲漏,只好停機維修,在維修前,得先將這些垃圾全部清理出來,再派工人去補漏點,整個維修過程花費了好幾個小時,大大降低了垃圾處理的速度。”

            除此以外,如果廚余垃圾中混進了衣服、床單等織物,也會損壞處理設備。“這些紡織物會纏繞在旋轉的設備上,造成設備卡頓,我們只有停機進行人工清理,清理滿滿一倉垃圾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

            王敬賢指著機器旁斑駁的地面說:“看看這些印記就能想起當初經歷了什么,每次清掏出來的垃圾堆放在地面,等清運走之后,我們要對地面進行沖洗消毒,如此反復,地面就變成現在這樣了。”此外,由于維修設備造成的停工和設備維護費也是一大筆損耗。

            “垃圾分類的前端,如果能夠做得更細致,減少混裝混運,我們終端的處理效率就會高不少。”王敬賢告訴記者,金屬破壞和紡織物纏繞還是垃圾分類推行前碰到的主要問題,而現在讓他們格外困擾的是黑色垃圾袋。“這些黑色垃圾袋被我們叫做‘牛皮垃圾袋’,因為它的材質韌度高,撕扯很難斷裂,和牛皮一樣難纏。”

            “幾乎每天都能遇到這種垃圾袋,它們混雜在廚余垃圾中,經常會纏繞在設備上導致卡頓,停機清理檢修經常發生。”站內一名工作人員說,他們分析過黑色垃圾袋之所以常見,是因為其可以避免垃圾散落,封口后能隔絕臭味散發,而且容易堆放,因此被餐館、寫字樓等廣泛使用,現在不少居民也在使用。

            “其實‘裸投’是我們最歡迎的投放方式,不裝袋的廚余垃圾直接從垃圾桶倒進垃圾車,再倒進我們的處理倉,處理起來更容易,如果其中混有雜質,也一眼就能發現。”王敬賢說,目前設想在預處理車間安裝一套破袋設備,能將塑料袋破開,然后挑出不能處理的其他垃圾,再對廚余垃圾進行處理,“還需要從方案、技術、資金、可行論證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希望能實現,讓廚余垃圾處理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記者 楊曉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廚余垃圾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