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化解負面情緒 擼貓、擼狗等寵物經濟成“療愈經濟”重要形態

            “95后”白領黃昉自今年5月份以來,每周都會到花藝工作室學習插花。“疫情之下,現代人的焦慮感與日俱增。”黃昉說,正是將情緒寄存于插花這座“精神療愈所”,自己才得以釋放焦慮,重塑需求,并快速高效地“二次開啟”新生活。

            當前,隨著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民眾因疫情帶來的焦慮感等負面情緒正逐步化解,以減壓消費、慰藉消費、驚喜消費、孤獨經濟等為表現的“療愈經濟”正逆市上揚。

            “療愈經濟”的走熱源于龐大的市場潛力。在知萌咨詢機構發布的《2019中國消費趨勢報告》中指出,有76.2%的消費者會感覺到焦慮,來自工作、家庭責任、金錢、經濟形勢和家人健康的壓力成為焦慮的5大主要來源,因此,為心靈“按摩”的“療愈經濟”成為新剛需。

            如今,伴隨多年本土化演變,“療愈經濟”衍生形式愈發多元。如品茗、瑜伽等減壓型消費;食療、芳療等養生型消費;一人食餐廳、膠囊酒店等孤獨型消費;擼貓、擼狗等寵物經濟……這些都成為“療愈經濟”的重要形態。

            網購也是“療愈經濟”的重要一環。在電商平臺搜索關鍵字“解壓神器”,月銷過萬店鋪比比皆是。安神香薰、茶道用具、減壓骰子、拼圖、捏捏樂等“無聊小物”正成為買家追求慢生活的“新寵”。

            事實上,“療愈經濟”并非“中國特色”。20世紀末期,“療愈系”一詞流行于日本,之后又延伸出“療愈系”音樂、小說、漫畫等產物;2006年,克羅地亞開辦了一家失戀博物館,到2016年,這家博物館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分館……

            “療愈經濟”盛行的當下,關于其利弊之爭層出不窮。有觀點認為,“療愈經濟”是在過度販賣焦慮,制造恐慌;也有觀點認為,“花錢買快樂”反映的是純粹的供求關系,是市場經濟下的一種消費行為。

            “疫情如鏡,映照消費觀念的轉變。”從事多年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心理咨詢師徐天認為,中國消費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其實無論是“為情緒埋單”的消費主義作祟,還是受疫情影響而產生的需求轉變,這種更關注感性利益的消費模式,都是人們主動為情感紓困,用“小確幸”溫和反擊困境的表現,也是人們對自處新模式“新常態”的全新探索。(郝燁)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療愈經濟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