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專家:梅雨季淋雨易感冒 不良生活習慣加重內濕

            今年梅雨季超長待機,且今年的梅雨偏愛早高峰,不少上班族都沒能躲過暴雨侵襲。這段時間,醫院的門急診來了不少發燒咳嗽的患者,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醫生一問發現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經歷——淋了一場不小的雨。

            梅雨季“淋雨”患者很多

            前幾天,20多歲的鐘先生突然咽喉疼痛、發燒咳嗽,而且渾身肌肉酸痛。鐘先生趕緊前往家附近的岳陽醫院就診。到醫院后,他在醫護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量了體溫,做了核酸檢測,查了CT,一系列檢查結果顯示,排除感染新冠病毒,是感冒了。

            醫生詢問后了解到,原來鐘先生生病前淋了場雨。當天早上,他乘地鐵前往公司,出站時下起大雨,急匆匆出門的他忘了帶傘,想著離公司只有幾百米,就一頭沖進了雨里。到了公司,鐘先生的衣服濕了大半。但他并沒太在意,穿著半濕的衣服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空調房里,濕噠噠的衣服也慢慢吹干了。當晚,鐘先生就覺得整個人有些不舒服。第二天醒來,不僅沒好轉,反而渾身酸痛,咽痛咳嗽。

            岳陽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陳咸川表示:“梅雨季里,醫院里這類病人很多,而且年輕人居多,基本上都是淋了雨之后因為急著上班沒有及時換干爽的衣服,辦公室里又一直開著空調。這些年輕人平時工作也很忙,經常熬夜,飲食也不太健康,導致身體透支,在梅雨季里淋了雨就很容易感冒。”

            不良生活習慣加重內濕

            陳咸川表示,如果相比平時,梅雨季里出現明顯的身體疲乏、頭痛頭重、口苦口膩、食欲不振、大便干結或溏薄等癥狀,很可能是體內濕邪過重了。

            “我們常說的濕氣重,分為內生濕邪和外感濕邪。內生濕邪和脾胃虛弱、運化不暢等有關,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但這個季節更易內生濕邪。還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加重內濕,比如經常熬夜,飲食不節,三餐不規律或是暴飲暴食;經常喝一些冰鎮飲料、啤酒等。另外,陰雨綿綿、潮濕悶熱等則容易外感濕邪。梅雨季,內外濕邪交加,所以會出現不適癥狀。”

            陳咸川表示,濕氣重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本身就有一些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比如慢性消化道疾病等,濕氣重會引發或者加重疾病;對于沒有基礎性疾病的人來說,濕氣重可能不會導致疾病發作,但會引發渾身乏力、頭暈頭痛等癥狀。

            陳咸川建議,出現頭痛頭重,口苦口膩、大便干結或溏薄等癥狀后,可前往醫院檢查一下,確認是否因其他疾病導致;如果是因為濕氣過重,可在醫生指導下祛祛濕。

            [跟著醫生學學如何祛濕]

            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簡單的茶飲等也可以讓我們祛濕養生,跟著醫生一起學習下吧!

            1、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陳咸川提醒,千萬不要熬夜,要保持規律作息。飲食上,清淡飲食,不要過度大魚大肉,這個季節脾胃功能較弱,過多過油的食物容易加重脾胃負擔,難以消化,產生濕邪。多吃新鮮蔬果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但切忌過量,切忌暴飲暴食。不要吃過夜食物,梅雨季里潮濕悶熱,食物易變質。

            2、切忌穿濕衣服

            不下雨時,應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通風干燥。衣物、床上用品等要保持干燥,尤其不可淋雨后長時間穿著濕衣服。對于上班族來說,建議在公司常備一套衣服和鞋子,以免著涼。

            3、了解自身體質

            寒性體質的人不要食用飲用冰鎮的、過分寒涼的食物飲料;濕熱體質的人不宜吃燒烤、火鍋等辛辣食物。一旦吃反了,就相當于“火上澆油”,會加重濕氣。

            4、吃些健脾化濕的食物

            梅雨季里,不少人都會自己煮些祛濕湯。陳咸川提醒,祛濕首先要了解自身是濕熱還是寒濕。濕熱體質可以用荷葉、蓮子蓮心、薄荷等熬湯或者代茶飲,這些都有清新化濕之功效,還可以喝些紅豆薏米粥,但需要注意煮的時候不要放過多的糖。寒濕體質的人,可以適量用些生姜茶等祛濕。

            晨報記者潘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感冒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