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實時水情監視及預報分析稱,7月12日23時,長江中下游洪水洪峰已通過漢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為歷史第四高。
7月13日下午,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孟建軍稱,預測從7月14日起,水位會有明顯的逐步走低,未來再有大洪水可能性不大。
對于整個長江下游的防汛形勢,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三峽工程在此次防汛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如通過對下泄水量的控制,減少了武漢上游的來水量,對此次武漢市的防汛發揮了很大貢獻,而整體上長江流域的安全度已遠超1998年。
除三峽的蓄水調峰作用外,從7月11日起,湖北、江西也通過啟動分洪預案的方式,降低主要江河湖泊的水量,其中江西省在7月13日要求“滿足條件的單退圩堤可行洪蓄水”,以減輕鄱陽湖及長江九江段的防洪壓力。
洪峰順利過境武漢
武漢市民鄒先生在漢江江灘附近工作,他在7月13日下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稱,在本輪防汛期間,并未感受到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在洪峰過境武漢的前幾日,影響最大的也許是各個江灘公園,都關閉了,這里是武漢人游玩、鍛煉的好去處。就包括停車也是一個經常的選擇,現在都去不了了。”鄒先生說,“因為我在江灘附近工作,因此也留意到隨著水位上漲,江堤上沿線開始有巡防員24小時駐守。”
他亦回憶,由于長江水勢湍急,武漢關閉了多條輪渡航線,過江只能選擇地鐵或者橋梁,因此市民可能感受最直接的還是陸路交通擁堵有所增加,但城市生活無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作為全國31座重點防洪城市之一,武漢市亦是全國最早實行防汛責任制的城市和最早實行行政首長防汛負責制的城市,早在今年3月12日便召開了全市防汛備汛工作視頻部署會,對今年的防汛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進入5月,《武漢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總體預案》完成修編,覆蓋監測預警、組織體系、應急響應、指揮調度、搶險救援等各環節。
在6月8日進入梅雨季后,包括武漢在內的湖北多地經歷8輪強降雨,其呈現出雨量大、汛情猛、險情多、災情重的特點,截至7月12日,湖北省累計平均降雨量居歷史同期第1位,多個站點雨量超紀錄和超歷史,并遭受外洪和內澇雙重夾擊。
但一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人士稱,2016年后,武漢內澇情況顯著改善,“前段時間雨比較大的時候,我都是自駕上班,雖然暴雨的時候路上會有短時積水,但很快消散。”
該人士亦注意到,武漢在2016年后持續提升內澇防控力度,“如在雨季來臨前會提前疏通各個下水管道,各個地下通道都配有可顯示積水深度的電子顯示屏或者水位尺碼表,避免機動車因不知水位而遇不測。
事實上,隨著近幾年投入力度加大,目前武漢市的水位監測站點有790余處、雨量站點500余處、視頻監控點6萬余個,在本輪汛期期間,這些站點的相關水文信息24小時不間斷將所采集數據傳輸到水務部門,作為關鍵的決策參考信息。
武漢市水務局副局長程建軍稱,2016年武漢嚴重內澇后,武漢市加大排水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外排泵站已有55座,且外排能力已從2016年980立方米/秒,提高到目前的1960立方米/秒。
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此前的預測,洪峰或最早在7月14日凌晨抵達長江武漢江段,但實際洪峰過境時間為7月12日23時。
同時,此次洪峰過境,是漢口江灘在2002年建成之后,“三級平臺”第一次經受全面過水行洪。
武漢市于1998年后,逐步拆除沿江違章建筑,以提升本市行洪能力,并開始在長江和漢江兩岸建設江灘公園。
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劉佳佳稱,江灘本身就是一項防洪工程。即江灘公園在設計之初,其便規劃了“防洪屏障、綠色生態、景觀游憩、娛樂休閑”四大功能,其中將防洪功能擺在首位。
具體而言,江灘共分為三級平臺,逐級增高,應對不同汛情的防御要求。其中第一級平臺高程達到28.80米,相當于武漢20年一遇的洪水高度,此外,武漢市還配置了各類的防洪墻。
以漢江江灘為例,裝配式防洪墻可提升該江段的防洪能力至30.5米。
7月13日,來自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實時水情監視顯示,洪峰水位28.77米,為歷史第四高,并未超武漢市保證水位線。
湖北、江西多地開始“分洪”
在本輪洪峰順利過武漢后,湖北省的其他地區,以及下游江西省部分地區,則選擇分洪的方式,以降低重點湖泊的水位,防止出現大面積潰堤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承擔分洪功能的區域,主要為湖泊或單退圩堤,這些地區在日常可做魚塘或水稻種植用,而汛期則用以分擔洪水。因此在此次分洪中,受影響的范圍主要為糧食或漁業生產,并不包括鄉村、城鎮等人口、產業集中區。
7月11日,受連日強降水影響,“百湖之縣”黃石市陽新縣發布防洪一級響應,成為湖北省3個發布防洪一級響應的地區之一。當日17時30分,該縣防指決定實施分洪,引導該縣的富河河水,向網湖分洪。
資料顯示,網湖是富河下游的第一分蓄洪區,設計庫容3.99億立方米,分洪庫容2.49億立方米。
7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陽新縣防汛指揮部獲悉,分洪后富河水位從23.70米下降到23.5米,因效果顯著,原計劃33小時的分洪時間,已于7月12日提前結束。
長湖作為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位于荊州、荊門、潛江三市交界處,7月12日12時,長湖水位達到33.57米,超保證水位0.57米,較2016年的歷史最高水位33.46米高出0.11米。
同時,這一水位高度已經超出荊州城區30米的最低海拔高度,正逐漸接近36米的最高海拔高度。
為確保防汛安全,7月12日,荊州市防汛部門已對轄區內的馬子湖、勝利垸分洪預通知。
截至發稿時,上述區域仍在等待分洪命令下達,同時進行人員的疏散工作。
除湖北省外,7月13日上午,江西省政府網站發布消息稱,將利用單退圩堤行洪蓄水。
江西省河道湖泊管理局局長陳云翔稱,單退圩堤是指低水位時堤內種養,高水位時堤內蓄洪的圩堤。由于堤內只能種養而不能居住,即退人不退田,簡稱“單退圩堤”,是退田還湖的方式之一。
江西省要求,萬畝以下的單退圩堤在滿足進洪水位的條件下,必須進洪,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攔進洪,各級防指不應組織人員進行搶險。對于萬畝以上的單退圩堤,當地政府應在水位未達進洪水位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組織群眾搶收稻谷。
據江西省水利廳防御處處長李小強介紹,截至7月12日晚,鄱陽湖區185座單退圩堤中,已有153座進洪運用,進洪量約20億立方米,經分析可降低鄱陽湖水位20至25厘米。剩下的32座單退圩堤全部啟用后,還可進洪約4億立方米,將使得鄱陽湖區水位降低約5厘米,屆時將有效減輕鄱陽湖及長江九江段的防洪壓力。
(作者:李果 編輯:張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