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江夏區采購360噸黃豆用于防汛抗洪一事引發熱議。
黃豆也能用來抗洪?7月23日,武漢江夏區防汛抗旱指揮部一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批黃豆將用于處置金口電排站的險情,目前暫未使用。“在電排站需要關閘門時,倘若閘門關不上,就會出現河水倒灌,極有可能淹沒上游的村莊、農田,這時拋擲黃豆,既能快速封堵豁口,還能吸水膨脹,后續也方便清理,因此我們準備了360噸黃豆。”該工作人員稱。
據湖北之聲報道,7月以來的幾次強降雨,使得武漢市江夏區斧頭湖、魯湖、金水河水位猛漲,給武漢市江夏區、咸寧市部分區域的90多萬人口、60多萬畝農田造成威脅。位于江夏區的金口電排站分為1號和2號兩個排水站全部開啟,將金水河的水抽排到外河,流向長江,緩解金水河上游斧頭湖、魯湖的壓力。而1號排水站的設備雖然一直在維護,但建設安裝距今已有十多年。
23日下午,金口電排站相關技術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低水位情況下,或是在設計規范內運行,1號排水站的閘門可以隨時關閉,而像今年這樣的高水位汛情,外江水位最高達到29.41米,已經超過了運行限值,閘門就有可能無法完全關上。“再加上閘門越下降,河水流量沖刷力度越大,閘門就容易被水壓到閘槽上面,無法完全關閉,即使留了一個非常小的豁口,也是后患無窮。”
這位技術人員進一步表示,按照現在的規定,排水站應該要有兩道保險閘門,但是1號排水站在早年修建時,只有一道閘門,這時需要用到一些鋼管、黃豆來堵住豁口,“輔助”閘門阻斷汛情。上述工作人員認為,黃豆吸水膨脹后防漏水效果不錯。由于電排站的機組流道設備需要長期使用,所以相比堤壩豁口使用建筑垃圾、土堆等封堵豁口,黃豆清理起來更方便。
那360噸的黃豆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上述技術人員稱,這是經專家會商后,計算得出的一個方案。“在最嚴重的工況下,一個閘門完全堵不上,因此需要100噸黃豆封堵,1號站共有6個閘門,我們現場備了80噸,另有兩百多噸在附近的糧庫。”
如今六個機組都已順利關閉閘門,但是黃豆仍留在倉庫內,該技術人員表示電排站計劃待水位下降一些后再開機復排,“預計是在超設計水位的情況開閘,所以仍需在停機前做好防汛保障,黃豆這些都是必備的。”
除此以外,遇水會發脹的黃豆在抗洪中也常用于管涌。
據媒體報道,在堤壩滲水嚴重時,細沙隨水帶出,形成孔穴而集中涌水,就是“管涌”。管涌出現的時間久了,大量的涌水翻沙會破壞堤防和水閘地基土壤骨架,引起建筑物塌陷,造成決堤、垮壩、倒閘等事故,也會造成潰口。一旦出現管涌滲水,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反濾圍井,把滲井周圍圍高,把黃豆扔進去,管涌周圍泥土已成漿狀,黃豆吸水后膨漲,擠壓土壤更密實。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360噸黃豆抗洪視頻